您的位置: 首页 > 星评论 > 正文

治理违规“黑竞赛”,还需监管打好“组合拳”

2023-02-08 09:15:49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田双   

教育部一直要求严控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但实践中,一些违规竞赛活动仍变换面目吸引中小学生参加。今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提醒》称,希望广大学生和家长理性看待参加竞赛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抵制违法违规“黑竞赛”。那么,“黑竞赛”为何长期以来受到一批家长的追捧?

过去,一些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恣意夸大学科竞赛在升学中的作用,为学科竞赛煽风点火,导致“学科竞赛热”失去了理性。事实上,学科竞赛本来是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好经”,但在功利诱惑下,却明显被主办单位、学校及家长念歪了。长期以来,以“奥数”为首的竞赛活动,慢慢变了味,沦为功利角逐场。学科竞赛本来就是属于“小众运动”,却变成了“大众项目”。

基于此,2018年以来,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整治校外培训班行动,引发了一场学科竞赛“停赛”潮。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以“奥数”为突破口,如叫停“奥数”竞赛、取消“奥数”培训、严禁“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等;同时,明确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严禁择校。但由于受利益驱使,违规竞赛仍时有发生,它们或以隐匿的形式转入地下,或改头换面继续存在。

可见,治理违规“黑竞赛”,还需监管打好“组合拳”。首先,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更多体现公平正义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学科竞赛,朝着有利于教育事业、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对竞赛管理政策的宣传,引导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主动抵制名单外的违规竞赛活动,发现线索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秩序。特别是,出台有效措施,净化竞赛环境,让竞赛回归兴趣本位;转变竞赛的奖励机制,弱化功利诱惑,摒弃孤注一掷的病态心理,将竞赛的舞台,还给那些真正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这才是义务教育和学科竞赛的初衷。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