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证券 > 正文

沪指缩量震荡 新能源赛道大涨、新冠药物概念重挫

2022-01-24 17:49:27 来源:东方财富网   编辑:杨晓春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A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沪指微幅收涨0.04%,收报3524.11点;深证成指上涨0.37%,收报14081.80点;创业板指上涨0.72%,收报3056.43点。市场成交额继续萎缩,今日仅有8642亿元。行业板块涨少跌多,锂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赛道股大涨,新冠药物概念股重挫。

对于后市大盘走向,机构纷纷发表看法。

中信证券表示,“政策底”已经明确,“情绪底”即将到来,“市场底”渐行渐近,建议继续紧扣“两个低位”布局蓝筹,迎接上半年行情起点。首先,数据显示,经济下行压力最大时点已过,但对政策依赖性依然较强,地方“两会”显示各地以投资稳经济的趋势明显,而货币先行发力超预期后,其它部委和地方的政策正在形成合力,“政策底”已经明确。其次,高位抱团瓦解诱发的情绪宣泄接近尾声,市场短期调整既偏离货币宽松趋势,也偏离政策支撑的基本面趋势,内外资金行为分化亦是佐证,“情绪底”即将到来。最后,随着稳增长主线共识的不断提高,情绪宣泄接近尾声,预计市场资金将恢复流入,“市场底”渐行渐近。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2022年初以来,国内市场震荡下行,核心原因在于分母端负向扰动。一方面,海外加息缩表预期提前,实际利率快速攀升,10年美债利率一度触及1.88%,纳斯达克指数周内大幅回落7.55%。随着全球流动性拐点已至,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对国内流动性预期带来边际波动。另一方面,国内地产信用隐忧、新冠疫情波折等压制着风险偏好。我们认为,从海外来看,尽管高利率对权益市场会产生负向压制,但在较低的美债利率抬升下,不会对美股估值产生剧烈冲击,由此带来的“美股→A股”风险传导相对有限。同时,国内仍处于货币政策宽松窗口期,央行积极“靠前发力”,随着12月全面降准、1月MLF与LPR降息之后,“稳增长”动能进一步夯实,负面预期正在加速消化。

中金公司表示,从历史上看,中国市场在见底回升的周期往往依次经历“政策底、情绪底、增长底”,我们认为“政策底”在去年9月30日到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间已确认,“情绪底”可能会在近期至一季度前期左右,而“增长底”则有望在一季度到二季度左右出现。在2014年底、2018年底和2020年初三轮明显的“稳增长”发力过程中,初期市场由于情绪惯性原因而表现不佳,成长风格明显下跌,在社融、信贷、基建和房地产等相关前瞻指标有所修复后,市场悲观情绪改善后往往表现较好。预计临近春节前述情绪因素仍可能抑制市场表现,尤其是部分地产开发商宣布境外债务整体违约可能也将扰动市场情绪,但未来伴随“稳增长”政策细节持续出台、前瞻指标可能改善和国内增长逐步企稳,市场情绪也有望修复。风格方面,我们认为“稳增长”仍是未来的阶段主线,而成长风格大幅杀跌空间可能相对有限,但可能还不着急抄底,我们依然维持此前“稳增长”风格可能会持续到一季度末左右。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当前不应减仓,应逐步加仓。前期三大负面担忧:1、担忧国内货币政策迟缓,宽信用效果不佳;2、增量资金不足,新基金发行低于预期;3、美联储鹰派表态,全球流动性收紧预期。近期基本已经被市场反应,或将落地或被过度担忧:相比港股和北上资金,A股市场对经济下行已足够悲观。国内目前处于宽货币+宽信用的“双宽”周期,后续仍有进一步宽松空间,随着稳增长政策逐步发力,市场疑虑有望改善,降息对于分子端的改善和分母端的利好也将逐步显现。同时,春节后市场风险偏好改善,新基金发行回暖,美联储FOMC会议使得加息预期利空出尽,有望形成春节后到两会前的有利时间窗口。当前我们对后续市场看法变得更为积极,建议珍惜把握即将来临的反攻行情。

海通证券表示,过去20年A股春季行情从未缺席,稳增长政策背景的春季行情如2012年、2014年底-15年初、2019年。稳增长型春季行情的共同特点是:先价值后成长,早期沪深300和国证价值领涨,后期创业板指和国证成长领涨。这次稳增长政策明确,春季行情背景类似前三次,价值和成长有望轮番表现,如低估的大金融地产和新基建的硬科技。

招商证券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长率与通胀率同时下行的场景,这种场景一般对应股弱债强;企稳复苏之后,权益市场会有新一轮机会。美国经济正处于过热场景,正在努力控制通胀。过热场景一般对应债券熊市、股票牛转熊。展望未来,美国应对通胀的最好措施其实是加快能源生产,而不是美联储加快收缩,后者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进一步下行,陷入滞涨风险,滞胀环境对应股债双熊。对于中国,当前企业盈利预期下降,因此股市表现不佳。但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已陆续出台,如果能在2021Q1实现复苏,权益市场应该会出现新一轮机会。同时,由于中国贸易顺差、资本流入、人民币汇率保持高位,具有实施“以我为主”政策的能力,也能一定程度抵御外部冲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