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钱有龙记者曹开发)今年以来,宣城市泾县昌桥乡景山村积极响应泾县“三比三创三争”活动,在“学安吉比歙县”的浪潮中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提升村级“造血”功能,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助力符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有了落地生根的“活水”。
走进景山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村道,整齐别致的民房,芳草菲菲、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内道路和广场及房前屋后种植的树木,让人赏心悦目。
景山村的景山林场过去是集体林场。在林权改革中,景山村尊重农民意愿,没有均分到户,而是作为集体资产,依托独特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林木、竹子、林下种植,项目开发为主的生态林业。
如今,林场已发展到高标准有机林场3000亩,其中杉木1000亩,毛竹1200亩,外松300亩,天然林及其它500亩。近两年来,林场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寻求发展,认真落实措施,借助集体林地统一经营优势,成功申报了中央扶持集体经济项目(即三处低产林改造项目和林场老厂房翻新),总体效益不断提高,林场盛产期每年为村集体创收30万元
党的十八大之前,景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村林场经营性收入和烟叶返税奖金,农业产业结构不明显,林场苗木种植杂而乱,发展不成气候,找不准定位、抓不住市场,村集体经济收入很不稳定。
“党建+林木发展”,助推产业兴旺。2000年前后全社会兴办林业,到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期,景山村“两委”和村林场几度面临分山压力,大多数村民要求将村林场拍卖或分到组户,拍卖山场所得资金用于转产发展其它产业、公益事业及部分资金分到户。为避免林场一山多户,一户多山,山场过度零散的经营现象,景山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不分山,始终顶住各方压力,多少次与村民组、农户研讨,协商良策,并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经多轮村民代表大会酝酿,最终达成共识,一致同意村林场继续由村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管理,未对外流转一亩林地,为下一步组建股份制林场、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以来,景山村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党建+”模式,以新思路、新机制、新手段不断开创基层党建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为林场的健康发展提质增效。现如今景山村林场产业特色明显,杉木和外松品质独特,是林场的长久发展的“长青树”。确定“抓精品出特色,抓示范提效能”工作法。通过统一活动日、远程教育平台、网上电商交易等平台加强对林场经营管理的培训,提升栽培管护水平,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通过村党总支书记、林场场长、护林员等能人效应,大力发展精品林木、规模种植、特色品牌,着力培育优质苗木基地,打响景山品牌,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推进林业产业精准发展,实现了“党建”与“富民”互促共进。
“党建+文化传承”,助推乡风文明。挖掘景山林场精神,弘扬景山人民的垦拓业绩、垦拓精神和垦拓文化,充分展现景山人勤劳宽容、创业争先的精神风貌。同时围绕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设置党员先锋岗位,培育林业发展先锋、生态示范山林、乡风文明家庭、治理模范村组、生产致富标兵等。注重党员服务体系建设,设立乡村振兴党员服务工作台、服务室,开展“微党课”“法制宣传”“道德讲堂”等乡风文化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宣讲政策,形成了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
“党建+生态建设”,助推绿色林场。建成泾县北邑生态林场示范区,形成3000亩的成片优质林木示范基地,并带动周边苗木种植达1000亩,积极打造庭院绿化示范户,共4条清淤河沟渠塘约10公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60人,清理乱搭乱建2处共计200平米,清除破旧广告牌56块,开展入村宣传60余次,发放相关宣传单150余份。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50吨,同时清理农村生产废弃物64吨。建成具有绿色环绕、绿色定位、绿色品牌的绿色银行村庄,打造出宁静、和谐、美丽的森林美丽乡村。
“今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景山村依据林场地形地貌,将52.5亩的“黄精”种植作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发展。“黄精”通过种植“公司+农户”的模式规范运作,为景山村经济发展、增收夯实了基础。同时通过项目支持,继续对林场低产林进行改造,发展高效经济林,逐步把剩余350亩低产林改造完毕,多举措拓展增收途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景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欧羊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