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四川省彭州市突发山洪灾害,截至13日24时,经省、市专家组全力救治,3名重伤人员抢救无效死亡。目前,灾害已造成7人死亡。多个信息源显示,在事发之前,彭州市气象部门和应急部门都曾发布通报,希望游客能够及时防范,并且还对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
事发之前水面没有任何征兆,这是大多数在场亲历者的共同感受。这种感受,既来自于当天河水暴涨的未知和突然性,也来自于游客对周围环境和风险的错误预判。比如,龙漕沟位于彭州市小鱼洞镇中坝村和龙门山镇宝山村的界沟,在前几年的户外运动圈中,此处受到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青睐,同时,其险峻地势和泄洪沟的潜在危险,也一再被提及。
梳理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近年来,这里开始成为“网红小众耍水地”,在多个社交平台上都能查到“打卡攻略”,而对它的安全警示,却逐渐被忽略。在龙槽沟附近,当地政府其实立有警示标志,但收效甚微。在一块警示牌上,左边写着龙槽沟温柔静谧的推荐信息,右边则是提醒其承担了连通后山泄洪的任务,也就是说,对于这类“野生旅游地”,面对游客的大量涌入,一边在引流一边在劝退,似乎也成为了一种走红速度和监管力度不匹配的矛盾常态。而这种常态,势必会导致背后出现一系列由监管疏漏、安全意识淡薄引发的严重后果。
类似意外背后的一些细节,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对于规则和大自然的敬畏意识,游客是否具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风景秀丽的地方,实际存在不少安全隐患,面对此情此景,能否少一点侥幸多一些敬畏?另外,事故和意外的发生,也暴露出一些地方配套设施缺位和监管漏洞等问题,管理部门是否也得审视一下。防微杜渐从来都不是事后处置,而是应当放在最靠前的一环。
悲剧已然发生,令人痛惜之余,我们应该反思:亲近自然的同时能否适当保持一些距离?面对潜在的风险,从主观能动层面,游客自身得具备一些灾害避险自救常识,而从外部约束层面,也要重申完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