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会郑州街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急救地摊”,每到夜幕降临,志愿者们就会免费给附近居民传授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技能,成为城市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据统计,病人需要急救的情况,95%发生在医院以外。基于此,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提出,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加快应急反应速度,争取急救黄金时间,降低院前死亡率。可以说,配置在公共场所的急救设备,在关键时刻,就是照亮生存之路的一盏明灯。然而,要想让这盏明灯真正地亮起来,除了必备的AED“神器”等急救设备,还需要公众掌握相应的急救技能。而我国的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并不高。如此语境下,郑州推出“急救地摊”,免费向居民传授急救技能,显然具有示范意义。
这是因为,有了AED等急救设备、设施,并不代表可以成功实施急救。此前有专家表示,救人心切的想法确实好,但公共场所急救,也必须要讲究方法,不能随便乱救,否则会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可见,面对有人突发疾病或受伤,不是路人冷漠无情、见死不救,实在是因为不懂急救知识,不敢贸然施救。普及公共场所急救方法,也证明对减小伤害行之有效。但在我国,公共场所急救,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医学难题”。
正因为如此,全国人大代表陈玮提出建议:警察、司机、消防员、列车员、船员、导游、宾馆饭店和大型商超的服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安保人员、生产安全员等,必须将急救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术纳入岗前培训,使他们身处急救现场时能及时发挥重要作用,为危重人员到达医院抢救争取时间和机会。而郑州推出“急救地摊”,更是面向大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换言之,郑州推出“急救地摊”,让科普更接地气。事实上,让AED等急救设备、设施进入公共场所,仅是做好院前急救第一步;关键是,还需普及急救技能强力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