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寒假前夕,儿子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朝我大喊:“爸爸,爸爸,你成名人啦!”什么个情况?了解原委才得知,原来是1月8日的《市场星报》副刊上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腊月的味道》,结果被他的同学看到,并将报纸带到班级,大肆宣扬:看,范许子恩爸爸的文章上报纸啦!结果,引得语文老师还把它作为范文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顿时,儿子收获了五年级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大大的满足;瞬间,也让我成为了他心中的榜样。
就在前不久,报社的跑口记者祝亮微信我,说报社创刊30周年社庆征文,参加个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知道我爱好写作,但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明知自己的水平有限,生怕误了版面,但正如报社那些建设者经历者言:《我的青春我的梦》,只有奋斗着的青春,如同一团燃着的火焰,不舍昼夜,滚烫前行;《梦想起航的地方》,无论走了多远的路,都不能忘记为何出发;《一直在路上》,共赴下一个30年;《每天进步一点点》,在时光的长河里,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在岁月的堤岸上,我们渺如沙粒,但有梦想作伴,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一路向前;《我的青春献给你》,那些《难忘的岁月》《看似寻常最奇崛,成时容易却艰辛》《我与报社共成长》就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岁月如歌》,多年后,翻阅往事,我可以说——我来过,我奋斗过,我不负韶华……
一句句奋进的话语,一股股澎湃的激情,一颗颗滚烫的心灵,还是激励我拿起笔写那些读报写稿的曾经与过往,虽然可能与征文无关,即使无法刊登也无妨。
2006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上班的第二天就在办公室的报夹上发现了《安徽市场报》,也许是因为自己在部队是搞文字的,所以对报纸副刊特别感兴趣,于是就认真地阅读起副刊上的每一篇文章。一期接着一期看,一篇连着一篇读,终于让我提起笔来给她投稿,准备投寄的时候才发现报社的地址与我很近,便决定到报社送稿。下楼,顺着九狮桥街南行,穿过长江中路,沿着省委西侧一条小巷至红星路,一直往西,在与舒城路的交口西北角,我看到“安徽市场报社”的牌子挂在门旁。一位女性编辑老师接待了我,并作了简单的交流,还给我抄下了邮箱:以后投稿就直接传,免得跑来跑去!十六年过去了,这一细节依然让我记忆犹新。只可能,因为自己的疏忽,没有问清她的姓名。但这并不影响稿件的发表,二十多篇文章一一刊登见报。
2019年我调整到工会,专门负责全局的新闻宣传工作,这让我与《市场星报》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无论是工作宣传稿件,还是自己写的小文章,都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无论是负责人社口的记者祝亮,还是编辑张亚琴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他们只是报社中普通的一员,但是他们的敬业与谦诚让每一个作者感受到报社的责任和担当。
与星报相处的日子,可能微不足道,或者说是自己的工作需要,但那每一份收获都会让人心生感动,心存感激,心怀感恩,更让集体凝聚起前行的力量,朝着当初的梦想扬帆起航。《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市场星报》,相遇是缘,相伴是爱。感谢星报给予的支持和力量,祝福她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范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