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改版前后那些事

2022-06-07 11:15:39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市场星报》前身是《安徽市场报》,1992年9月份开始创办,一直到1997年,都是安徽省发改委的机关报,是一份专业性报纸。她怎么从专业报变成都市报,是个什么样的机遇,有几个不为人知的事情。

1997年的春天,安徽省出版局组织了一批报社负责人去西安和成都考察都市报的发展。我们了解到都市报是从成都开始做起来的,《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以及陕西的《华商报》,做得都非常好。回来后,我写了一篇关于都市报发展的考察报告给发改委领导。1997年发改委开始筹备改版。当时,市场报只有十个人,而改成都市报,需要大量启动资金、制定管理模式、储备人才。共筹备了一年多。其间,报社又进行了一次都市报考察,当时是总编辑刘济民和总编助理李伟,以及宋国权书记去的,也是考察这三家报纸,他们带回来的理念是报纸要高举高打,一开始就要十几万份报纸散出去,广泛发行,扩大影响面。

在改成都市报期间,还有个插曲。1998年底,《成都商报》来函,准备合办市场报,函已拟好。当时,我到成都,正准备签字时,赶上了全国报刊整顿,《成都商报》社在紧急处理一些事情,于是合办之事情便搁浅下来,这有点遗憾。但是我们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学习了《成都商报》的办报经验和经营理念。举例子来说,过去的稿件都是豆腐干一块块的,标题也很小,学习商报后,我们改成了“大横头”,在省内第一家使用了通栏标题。

当时,《安徽市场报》的办报理念,我们称之为“新三民主义”,即为市民、股民、彩民办报,市场报为市民服务,这是我们的首要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股民越来越多,彩民也出现了。当时我们的股票和彩票做的非常好,证券版当时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发行几十万份,很多省份传版发行,最远到乌鲁木齐。我们这个报纸在股民界有一定基础和很大的影响力。此后,报纸长期坚持为“三民”服务。

记得在办都市报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万人发行军团。1999年下岗工人较多,我们在全省大量招收发行人员,在合肥开发行培训班,连开三天,共六场,每场都是满满的。除各地都有发行站外,我们还建了红棚子订报纸,四十几个红棚子,都是流动的发行站,主要分布在小区门口,方便市民订报纸。此外,每当报纸印出来后,我们还有一百个在街上零售报纸的发行人员。那时的万人军团卖报纸,很是壮观。

《市场星报》划入安徽出版集团后,我于2010年离开了报社,在报社工作了18年。安徽市场报1991年开始筹备,1992年正式创刊,1995年公开发行,至今刚好30年,30年也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祝愿《市场星报》在未来的日子踔厉奋发,大展身手。(作者系报社创刊团队成员、2004年~2011年任报社总编辑。)彭鼎宁

上一篇:珍藏了30年的试刊号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