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与生活并行的,还有梦想

2022-05-30 15:25:28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田双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06年9月,尚在读研的我,因为毕业论文在暑假期间定稿,并通过导师认可,心情自然放松下来。闲暇的我开始张罗毕业后的工作事宜。此时,隔壁宿舍一位新闻系学弟约我陪他参加《安徽市场报》的招聘报名,并让我也准备一份简历试试。我匆忙弄个简历,便和他骑着自行车,左拐右绕地找到红星路上的报社。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误打误撞的应聘,会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

报名时,接受简历的同志在看了我的材料后,准备婉拒我这位非新闻专业的大龄应聘者,好在同行的学弟为我帮腔:“30多岁难道不是最好的年纪?更何况人家可是个才子!”就这样,算是结结巴巴地拿到了一个报名的机会。后来的笔试中,面对新闻理论、话题写作及社评等,我都感到应对吃力,这让我倍受打击,几乎产生放弃的念头,咬着牙交卷后,内心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后来,不期而至的面试通知固然让我有几分惊喜,但因为之前没有任何的媒体经验,我在面试中的回答也是有些慌张的,但当时的总编辑刘济民先生并没太在意这些所谓成熟的经验,而是和我聊起一些对安徽文化的认知问题,在我略显忙乱的回答中,他却投来鼓励的目光,并和我谈起要创办一份文化周刊的想法,这让我十分感动。

那次面试,刘老目光如炬而又充满期待,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一个新栏目、一个新面孔、一张报纸的情怀。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对“品读”周刊给予许多的关注与厚爱。

2006年12月,我正式成为一名媒体人,和同时入职的张亚琴负责“品读”周刊的采编工作。亚琴是我的老乡,来自于一个行业内刊,有过一些经验,但接手这样一份被领导寄予重望的周刊,我们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难以想象的:每期一个主题策划,六个整版文字,围绕一个文化主题全面展开,既梳理其历史渊源,又关注其当下现状,力求通过对文化专题的深度解读,打造一个高品质阅读周刊。那时,没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我如初生牛犊,无畏无惧,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第一期《文学皖军》一经推出,就在省城文学圈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后,《皖戏》《镇馆之宝》《史话巢湖》《封面中国》《目连传说》《冷暖寿州》等一系列关于文化专题的呈现,很快让“品读”周刊成为省城媒体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周刊,引起关注和好评。

周刊三年多来,辛苦遭逢,个中滋味自不待言。为选题的枯竭焦虑,为话题的深度而劳神,为文字的表达而纠缠,一路走来,既有山重水复的疑惑,又有柳暗花明的惊喜,最终化为绕指柔的文字,让我在痛并快乐中体味到人与文字相互成就的美好。

2010年3月,我调到集团公司创办《时代发现》杂志,正式告别报社生活。从2007年1月8日第一期创刊到离开,一百多期的策划文字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经历和财富。三年中,因为大量的采访,我渐渐熟识了这个城市,并深深感受到这个城市的不同细节——红星路的风情、丁家巷的幽深、梨花巷的清欢、七桂塘的热烈,还有桐城路、庐江路、益民街、大众巷,这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从容应对城市的纷繁复杂。

2007年,我在反复勘察中安家于丁家巷,从此更加喜欢上了这新旧相交的城市,喜欢上了它还夹杂着乡土气息的温暖与暧昧。再后来,我接来幼女,就读于报社旁边的舒城路小学。直到此时,我才觉得自己开始慢慢融入这个城市,并与它走得如此之近。

“品读”周刊也为我打开另一扇门,让我有机会结识到众多贤人,他们亦师亦友,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让自己有更多提升的机会。创刊首期《文学皖军》推出后,第二天便接到一位小有名气的文化人打来电话,说希望能邀我一见。那之后,我们在十余年的交往中,始终保持着平淡如水的交往,成为文友和挚友。

当然,更多的收获来自文字。那时,每周一万多字的采写极大提升了我写作效率和创意灵感,让我从一个自由闲散的文字爱好者变成了一个有着专业视角的写作人,这为我后来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的多元化写作并小有成就提供了最大的历练。近些年来,我为近百部专题宣传片策划和撰稿,这些得益于三年多的磨练和积淀。

如今,我在天鹅湖畔的一个小区里安住了7年光景,悠游闲适的生活之间,我却莫名怀念当年“一纸风行”的快意生活,那种事业与兴趣天然密接、梦想悄然实现的快乐,是真真地令人愉悦。只是年华似水,一切均在时间的淘洗下变幻容颜。所幸的是,人生之美恰恰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

胡作法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