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黄山 > 正文

坚持问题导向 鼓励基层首创 黄山市徽州区微改革释放发展大动能

2022-06-14 17:53:31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施亚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走进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黄山兄弟生态养殖有限公司,8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里养殖蛋鸡3万羽,喂料、喂水、粪便处理全部自动化。“公司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线上贷’。通过APP在线申请,贷款很快到账,非常便利。”公司负责人汪翎飞说,创业之初,启动资金不足,徽州区推出的“线上贷”业务,让他不到一个工作日就贷到了2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

贷款“及时雨”,润泽“创业梦”。为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徽州区在降低门槛、提标扩面的同时,创新推出创业担保“线上贷”,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依托,将传统的线下业务全流程线上化,打通了创业担保贷款服务最后一公里。据了解,全区目前已发放“线上贷”业务38笔710万元,助力广大创业者实现创业梦。

“线上贷”业务的开展,正是徽州区鼓励基层首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徽州区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推出“微改革”做法,以改革考核为激励,鼓励各单位在做好上级承接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首创作用,持续推出一批“小切口”的改革“自选动作”,想法设法在效益上下功夫。

微改革释放发展动能

创新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坚持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在建成26个省级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徽州区围绕有主题、有创意、有产业、有项目、有效益“五有”标准,打造乡村旅游“微景区”,力求挖掘乡村历史、讲好村庄故事、用活生态资源,力促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目前已推出“童趣虹光”“生态坑上”“艺蔬临河”“醉美容溪”等16个乡村“微景区”,实现“小乡村、大名气”,带动乡村美食、非遗手工、乡土特产等乡愁产业发展。2021年,该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88.6万元、位居全省第二。

趁着“体悟实训”的东风,徽州区积极搭建“双招双引”新平台,去年10月在“融杭接沪”的前沿阵地杭州市设立徽州(杭州)科创中心,为区内企业异地开展人才引进、科技研发等搭建平台,并抽调优秀干部驻点办公,开展异地引才、驻点招商。目前已入驻及达成意向企业7家,对接意向项目8个,常态联系青年人才40名。依托区内电商产业和对外贸易的基础优势,整合资源打造徽州电商(跨境)产业园,搭建跨境电商“一网通办”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国内电商、跨境电商、快递物流、保税仓储“四园合一”发展,目前已吸引60余家电商、快递企业入园,年交易额超1.2亿元,跻身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同时,深入推进政校企合作,与黄山学院合作建立电商挑战班实践教学基地,吸收基地学员成功落户园区创业企业19家。

微改革破解发展瓶颈

围绕“创新集聚、产业多元的高能级新城区”发展定位,徽州区聚力破解园区经济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先后推出系列创新改革举措,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实体经济。聚焦园区用地空间瓶颈,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推进“腾笼换鸟”,成立工业企业低效用地处置工作领导组,修订出台《徽州区工业企业低效利用土地处置实施意见》,全面推行开发区区域评估及“标准地”制度,按照“一企一专班”“一企一策略”“一企一措施”的思路,深化运用破产处置府院联动“345模式”,近3年盘活处置低效企业37家,园区工业亩均税收提高到11.5万元。

加快推进园区产业提质升级,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徽州区持续在做大增量上下功夫,围绕打造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五十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一区六园”建设,启动实施智能制造科创产业园建设,规划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入浙大网新集团规划运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生产、研发、孵化无缝对接;科学规划城北工业园“二次创业”,一体布局城东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产业效益提升,致力打造高端商务办公集中区、承接现有园区配套生产集聚区;发挥国有企业引导作用,联合循环园8家聚酯企业成立聚酯企业集团,进一步增强行业话语权和竞争力。

微改革激励基层创新

新远公司物料开投料时间纠偏、新诺公司主轴油冷密封检测工装改善、谢裕大精制流水线改造、瑞亿公司冷却轮增加温水系统节能改造等一个个金点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智慧。近年来,徽州区创新非公党建激励员工首创,深耕园区非公党建“试验田”,创新打造产业链联合党委,建成一批“双强六好”企业,常态化开展“金点子助企”、“科创先锋团队”创建等活动,激发一线员工研发激情,评选各类创新能手81人,其中“金点子促发展”做法入选全国非公企业党建地方创新案例。

基层一线的创新精神正是徽州区工业强劲的重要“密码”。该区制定出台“1+N”产业激励办法,并结合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打造人才高地,每年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以上,企业高层次人才达到38人,拥有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家,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31%,达到长三角发达地区中上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4.5件,“谢裕大”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今年,徽州区在承接60项上级重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持续推出国有企业经营村庄、深化乡村微景区建设、加快“一区六园”建设、创新社区网格治理、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等34项区级创新改革和基层“微改革”项目,并将10项重点改革列入年度督查计划,推动改革责任层层传导、改革任务件件落实,为加快建设创新集聚、产业多元的高能级新城区提供有力保障。(金霖 闫艳)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