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黄山市祁门县坚持县乡统筹、高位推进,采取大户流转、强村公司示范带动和鼓励农户自行复耕复种等模式,全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利用。全县共摸排登记撂荒地3988.22亩,截至5月下旬全县已复耕复种撂荒地3403.23亩、复耕进度达到85.34%,预计6月底前全面完成撂荒地的复耕抢种,扩大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8万亩以上的目标任务。
高位推进撂荒地整治利用。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农水和自然资源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撂荒地整治利用领导小组,相继组织召开2次专题会议和2次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推进撂荒地摸排和整治利用工作,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会部署并亲自调度推进。各乡镇相继成立工作专班,全力开展撂荒地摸排整治。同时,全县建立“周调度、月督查”机制,每周对各乡镇整治进度进行调度,进度排名靠后的乡镇在领导组会议上表态发言,并每月派出督查组进行全县巡查,发现未整治到位的地块进行督办,始终保持撂荒地整治利用的高压推进。
整合资金优先支持撂荒地复耕。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协调,计划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地方专项债资金)近500万元,优先支持连片20亩以上的撂荒地进行地力修复和灌溉水渠、生产便道等农田基础设施修复(修建),近期将入库批复实施。同时,优先支持流转撂荒地发展“粮食+”产业项目编报实施,在推进撂荒地整治利用的基础上,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
分类施策推进撂荒地整治利用。一是吸引种粮大户规模流转撂荒地发展粮食产业。各乡镇多渠道、多方式全力推进撂荒地地力修复,并在此基础上出台措施吸引种粮大户规模流转。新安镇通过召开种粮大户座谈会、给予水电费用支持,凫峰、渚口、平里、闪里、柏溪等乡镇在前期做通群众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前两(三)年免租(或低租)等方式,吸引种粮大户规模流转撂荒地发展粮食生产,目前各乡镇共引进各类种粮主体24户,累计流转利用全县撂荒地1944.73亩发展粮食产业。二是推进撂荒地宜机改造。结合“机械强农”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推进“小田改大田”宜机化改造,提高撂荒地的机械化耕种水平。截至目前,闪里镇文堂村和磻村、历口镇西塘村和叶田村的550余亩撂荒地正在进行“小田改大田”宜机化改造,2000亩高标准农田“小田改大田”宜机改造已经完成设计评审。三是宣传发动农户自耕自种。各乡镇通过上门宣传、张贴公告、发放一封信等方式,大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对常年抛荒的耕地,停发农户该耕地的各种种粮补贴和国家新增的各项粮食生产补贴资金,动员群众自行复耕复种。四是“强村”公司流转耕地发展产业。对因农村缺劳力且未经大户流转的,金字牌、祁山镇等乡镇按每亩补助200-300元不等的标准,支持“强村”公司兜底开荒种植粮食。截至目前,各“强村”公司已流转撂荒地851.6亩,全部用于种植粮食作用或发展“粮食+经济作物”轮作产业项目。
探索建立撂荒地整治利用长效机制。全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建立遏制耕地撂荒的相关奖补激励政策。一是鼓励规模流转耕地发展粮食生产,拟对规模流转100亩以上、五年以上发展粮食生产的各类经营主体,按每亩80元-150元不等的标准进行奖补。二是拟调整相关粮食种植补贴的支持方向。将现行稻谷种植结构调整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现行补贴政策,按“谁种谁受益”原则优先支持规模化流转经营的种粮大户,提高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粮食种植的积极性。三是拟试点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奖补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并依托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资金支持,实施以水稻、油菜为主的农业生产托管奖补政策,按每亩100元奖补标准和耕、种、防、收等不同环节相应托管系数落实托管奖补,鼓励“强村公司”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机构为农民种粮提供托管服务,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四是拟整合项目资金优先支持撂荒地恢复耕种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粮食+”产业、设立农机大院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机械强农的同时,提高种粮积极性。五是拟整合完善相关政策性保险政策。持续将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粮食种植作物纳入政策性保险保障范畴。同时,为鼓励提高农户自行复耕复种的种粮积极性,将原来政策性保险需要农户(散户)自缴部分的20%保费由县财政兜底保障,并将野生动物肇事损坏农作物纳入保险范围,探索非猎捕期的野猪临时猎捕许可机制,降低农户种粮的风险。(何志强 谢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