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黄山 > 正文

黄山歙县:乡愁记忆里的问政贡笋

2022-03-30 22:29:34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施亚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阳春三月,在歙县城郊外的问政山,一种山珍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乡八邻来此尝鲜,那就是久负盛名的问政贡笋。清晨时节,苍翠欲滴的竹林深处,此起彼伏的锄头声中,一根根白壳透着嫩黄的竹笋被装进竹筐,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人们的餐桌,舌尖上的鲜香滋味只有品尝过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

问政山土为乌金砂土,宜花宜菜宜竹。春季产春笋,夏秋季产鞭笋,冬季产冬笋。问政山以春笋最佳,红皮白肉、脆嫩可口、口味回甘。据民国《歙县志》记载:“春笋以问政山为冠,红箨白肉,坠地即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在歙县进贡的贡品中,除徽墨、歙砚外,还有问政笋2桶,每桶20斤。因此问政笋被称作“贡笋”,不枉虚名。明万历《歙县志·物产》记载:“有笋,独问政山者最佳,其为白壳苗,质如凝脂,莹如柔荑,生亦可食,脆如藕,甘如梨,香如兰。”清初歙籍诗人汪薇赞美问政山笋:“群夸北地黄芽菜,自爱家山白壳苗。”

问政竹笋还是在外经商的徽州人的念想,每逢春笋破土,家人起大早将笋挖出,带着泥土的芬芳,赶船从渔梁沿新安江而下,行舟中把笋箨层层剥尽,切成小块入沙锅,以徽州火腿为佐料,用炭火文火清炖,昼夜兼程,行至杭州,打开沙锅,汤清醇厚,笋味香甜脆嫩,宛如在家吃的鲜笋一样。据说乾隆下江南时,被徽商船只上火腿炖问政春笋的香味吸引,品尝以后赞不绝口,并确定问政山笋为贡品,问政贡笋的美名亦随着乾隆皇帝之口以及徽商的辗转而播扬四方,问政贡笋那种无以言传的鲜香已成为徽州几代人的乡愁记忆。

问政山得名来由于唐代隐士于方外弟子聂师道有关。聂师道,字宗微,从小跟随道士于方外潜心求道,在此筑问政山房。后唐五代期间,入吴为国师,号称问政先生,所居之地遂得名问政山。得名由来还与朱元璋在此问政有关。据史料记载: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来到徽州,特驻扎在问政玉屏山宝相寺,在那里召见故老耆儒,问以政事,被召古歙儒士有朱升、唐仲实、姚琏、凌庆四、郑居贞等。朱元璋亲自向故老耆儒讨教平乱治国良策。朱升首献策:“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姚琏则曰:“摆筑城,不嗜杀人,休民养国。”这些治国平乱稳天下的军政方略深受朱元璋赏识,当即授其尊酒、束、帛,还特邀请老儒士们进京做客,力举参议国是。

自唐代以来,问政山逐渐成为文人雅士流连忘返的佳地。问政山上,山境常出现白云松壑,飞花鸟鸣,幽兰清泉。亭观、寺庙、掩映在松林竹影之中。神秀清幽的自然风光,神秘浓郁的宗教氛围,令人垂涎的笋蔬瓜果,是众多文人雅士争相登游的胜地。沿途千亩竹海荡漾如海,山村百余户人家散落在幽篁碧波中,清风徐来,如诗如画。历代文人雅士登临流连,留下许多歌咏诗篇。如洪焱相描绘了“行穷白云坞,步入青松林;飞花去人间,好鸟鸣春荫”的美景;苏辙来歙寻访郑仙姑,作七律《题问政山岁寒亭》一首,有“浮花过眼无多日,劲节凌寒尽此生”的佳句;黄台为问政山道观题“容易煮茶供客用;辛勤栽果与猿攀”的对联。宋代诗人方回诗句道尽风情“四十里苍翠,中环万屈盘。望城藏谷底,觅路上云端。笋出一春醉,樵深三伏寒。山翁无将相,只是敬苋冠。”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游览问政山有诗曰:“君不见问政山,错在黄山白岳间。”

近年来,该村立足生态保护,自觉维护着万亩竹海。该村因竹而兴,满山的竹园不仅保留了极佳的生态,更为村民提供了富足的生活。徽城镇党委坚持把挖掘传统文化和保护竹海生态做为乡村振兴的立足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唱响问政贡笋品牌。为赓续乡愁,在镇党委支持下,问政贡笋专业合作社于2016年成功申请了“问政山笋”国家地理标志。以此为契机,问政村连续举办问政贡笋文化节,开展挖笋等体验式活动,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通过竹文化宣传展示,做活竹文章,拓展竹资源,树立以清新宜人生态风、清正廉洁干群风、清明和谐邻里风的“清风问政”形象。做为全县党建引领信用村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党总支、村委会决心以党建为统领,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问政村这个徽州古城的“生态后花园”。通过党建+专业合作社+党员能人+农户等方式,把藏在深山的春笋、冬笋、笋干、鞭笋以及竹篮、竹筐等竹制产品推向市场,让绿色竹园成为乡村振兴的抓手,实现美丽资源到美丽经济的完美蜕变。

(汪邦华)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