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山市黟县始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与长三角一体化融合,统筹生态安全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林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实施新安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生态带、景观带、产业带。积极参与黄杭绿色产业带建设,打造最能体现“两山”理念的生态带、景观带、产业带。全面完成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任务,继续推进“四旁四边四创”绿色提升,“一村万树”行动。2021年全县实施营造林任务14.551万亩。用活用好县政府“五黑”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新增香榧造林1000亩,认真组织开展40周年全民义务植树系列活动,对景区周边、公路沿线、村庄周围进行适当林种调优,因地制宜发展优良乡土树种,结合枯死松树清理,进行林相改造,为全域旅游增色添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4个;打造“一村万树”示范村10个、推进村10个。完成《安徽省黟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0年)》编制工作,并通过专家组评审。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充分保障林农经济收益。
加大生态补助的范围和力度,协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持续实施国家、省级公益林补偿。全县共计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64.57万亩,占林业用地59.2%。积极探索拓展政府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省级、县级保护区财政资金生态补偿力度和范围。从2018年开始,对五溪山省级自然区,除省市县配套提升国家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补偿金以外,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3.45万元,对五溪山自然保护区的集体林区人工林予以生态补偿。2021年10月,参照五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禁伐补偿标准(按保护区杉木人工商品林面积计算,50元/年·亩),拟定了清溪县级自然保护区商品林禁伐实施补偿建议方案。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近63万元,对清溪县级自然保护区林木禁伐实施补偿。
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完善生态保护规划体系和治理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夯实长三角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保护林地,严格保护湿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公众保护与专业保护、常规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人工繁育与科学利用相结合,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古树名木和重要湿地,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效益显著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栖息地面积扩大,种群数量增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高效推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对全县10.35万亩涉松林分实施疫情精准监测;开展生物控制带松幼树调查清理;扎实开展疫木伐除区生态修复。2022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62‰以内。
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全面推进“双招双引”工作,加快与沪苏浙一体化融合。
聚焦打造木竹综合利用、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产业和木本油料、苗木花卉产业,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抓好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全产业链布局、全资源综合利用,谋划推动一批森林旅游、林业碳汇、林下经济等合作经营项目。大力推动“双招双引”,建立健全服务企业机制,利用合肥苗交会、上海花博会、义乌森博会等展示展销平台,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并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重功能与多种效益,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苗木培育和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全方位探索拓宽新业态,目前全县林下种养殖发展用地达到2.73万亩,林下种植中草药4200亩,林旅用地7.1万亩,森林人家10家,林家乐95家。用活用好县政府“五黑”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年新增香榧基地1000亩,目前全县建立香榧、油茶为主的特色林业基地35个,面积11360亩。特色林业基地覆盖全县7个乡镇,26个村,为当地林农增加收入319万元。( 许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