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合肥 > 正文

唱劳动赞歌 过别样“六一”

2022-06-01 18:44:43 来源:肥西县高店乡中心学校   编辑:刘珍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高店乡中心学校绽放农场的麦子成熟了。6月1日下午,高店乡中心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收割麦子,在劳动中欢度“六一”儿童节。

割麦子

下午2:00,同学们拿着镰刀,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兴致勃勃,来到农场。成熟麦子粗壮的桔杆上挑着蓬乍乍的穗头,颗粒饱满。清风徐来,摇曳多姿,好像在向|曾经为它们成长保驾护航的师生点头致意。

图片

图片

在金黄的麦田,高店乡中心学校副校长吴万江给学生示范讲解如何打结、割麦子、捆扎。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做法,挥镰割麦。夏日午后的阳光炙烤大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一会儿,同学们大汗淋漓。但看到自己收割的麦子越来越多,心里特别高兴,没有一个人说苦说累,干个不停,争先恐后,割了一捆又一捆。同学们十分爱惜粮食,看见掉到地上的麦穗都一一捡起,做到颗粒归仓。

麦子脱粒

师生齐动手,将收割的麦子运到学校前面水泥路上来脱粒。大家将麦穗对麦穗一字排开,准备用梿枷捶打脱粒。高店乡中心学校总务主任冯庆松拿着梿枷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农具吗?继而向同学们介绍道:这是梿枷,从农耕文明开始,一直到了现代,一直都是我国农业社会主要的农具之一。一代代的老百姓用梿枷打麦脱谷,不辞劳苦,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梿枷在我国已有几千年来的使用历史,它是中国古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见证。现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梿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今天,让同学们用梿枷打麦子,旨在让同学们记住历史,将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冯庆松还给同学们讲了梿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与技巧。

图片

打麦子啦!同学们挥动手杆,刚开始,敲枷不怎么听话,转来转去打不到麦穗。一个同学感叹道: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几番尝试,渐渐地进入状态。梿枷一起一落,啪啪地击打着六月的火热,击打出袅袅炊烟里新麦烙出的饼香……

磨面粉

同学们围坐在创新实验室的小石磨四周,总务副主任张宝生给同学们讲述了从古到今人们把麦子制成面粉的加工工具的演变。同学们感受到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图片

图片

石磨也是一种加工面粉的工具,同学们饶有兴趣体会一把推磨子磨面的感觉,不一会,胳膊酸酸,体验到了其中的辛苦。

做面食

“面粉是我们中国人主食之一,面粉营养价值高,面粉可以做成面包、面条、挂面等多种面食品。今天我们学做面疙瘩。做疙瘩需要面、水………”循声望去,实验室辅导老师梁娟正在教孩子们做面食品。孩子们学得很认真。

图片

图片

 

煮熟的面疙瘩热气腾腾,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馋得孩子们快流口水了。夹一个,放入嘴里,劲道可口,嚼一嚼,满口生香。孩子们忍不住吃了一个又一个………

此次同学们参与了小麦收割、麦子脱粒、磨面粉、做面食、吃面食全流程的活动,思接千载,对中华五千年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对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价值观念;在出力流汗中磨砺品质,以劳促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文:杨光新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