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为《鼓点里的文化》的文章中,作者将鼓点里的文化视为深渊幽静的城市符号;视为惬意温馨的“一荤一素”;视为历久弥新的优雅情怀。读后,虽感触颇深,却仍心存疑惑,平日里恨不得捂住耳朵躲避的“嘈杂”鼓点,其文化内涵真如作者所说的那般厚重吗?
直到见到张翘,一个年过古稀仍面容饱满、精神矍烁的民间艺人。平日里,他温和谦逊,不厌其烦地示范教学,带出一批又一批的爱好和表演者。舞台上,他情绪激昂,举手投足间意气风发,时而刚劲时而柔美的鼓点便倾泻而出,与之一同呈现的是鼓韵之美、是传承之情、是振兴之梦。
■鼓韵之美美在自然
据了解,十番锣鼓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锣鼓牌子多变,机动灵活,因共有十个曲牌,而得此名。在其活跃发展的数百年间,又先后融入打击乐器锣、鼓、铙、钹以及丝竹乐器二胡、板胡、杨琴等在内的演奏乐器,作品整体气势恢宏,热烈奔放,但其启承转合处,又犹如歌唱,优美婉转,可谓八分刚劲,二分柔美。
■传承之情重在发展
73岁的张翘已是十番锣鼓第六代非遗传承人,数十年的演奏生涯中,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葆活力与生命力,张翘对此做了许多的改进,更掌握了许多高难度的打法。为让十番锣鼓更好走进群众视线,当地政府积极推报与支持,张翘带领十番锣鼓队先后参加了全国“农歌会”滁州巡演、醉翁亭民间花灯表演大赛、永阳民俗花灯节、传统节日及各类公益慰问演出逾百场,十番锣鼓持续活跃在民间乃至更大的舞台。
“2020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十番锣鼓,水口镇积极申报该项目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年十番锣鼓正式列入滁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水口镇党委宣传委员吴春芳介绍道。
■振兴之梦筑于文化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十番锣鼓也在不断被赋予引领文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使命。
基于锣鼓文化打造传统品牌,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成为近年来水口镇党委政府谋划探索的重要课题,当地政府正通过组织民俗文化活动进广场、进街区、进村组的方式,探索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景观相结合的观光旅游发展新路径。仅2021年,该镇水东村特色美食街“呇味街”共迎来十番锣鼓主题表演20余场,吸引外来游客2万人次,该街区全年综合旅游收入达600万元。
27岁的张秋吉,是队伍里正当年纪的一名队员,谈到十番锣鼓的发展与传承,他有着独特的见解,自两年前返回家乡开始,他重拾起锣鼓“手艺”,便开始了推广非遗文化的特殊事业。“希望我热爱的锣鼓表演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价值。”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张秋吉四处奔走,一方面持续招揽本地有技艺的民间艺人扩充表演队伍,将非遗文化融入表演加以推广,覆盖受众数千名;另一方面单独为赋闲农民、贫困群众开设“非遗课”,动员其在闲暇时参与十番锣鼓表演,以文化涵养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帮助每人每月实现千余元的额外收入。
鼓点由婉转、柔美倏地变为急促、激昂,挤进人群里望去,民间舞狮正踏着鼓点旋律上攀、下蹲,摇头晃脑的样子惹得围观群众捧腹大笑。我好像读懂了张翘老先生的坚持与骄傲,那是鼓点里的文化积淀、鼓点里的振兴号角,鼓点声永不会停,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定将永不止步。品锣鼓点,筑振兴梦,未来,我开始期待,十番锣鼓将会以什么样的姿态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不断繁荣发展,而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俗色彩又会为这样一个千年古镇带来怎样的发展与改变,我想张翘老先生同样期盼。
这鼓点声,可真好听呀。
(成蕾蕾 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