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袁鑫 )来池州市游玩,可领略群山叠翠、竹海绵延。漫步竹林,竹影婆娑,空气宜人,令人神清气爽。
近年来,池州紧盯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任务,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毛竹资源和便利的长江黄金水道等区位优势,与国际竹藤中心、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合作,建设竹制品综合循环利用示范中心项目,高质量推进竹产业发展。“竹林+原材料基地+竹制品+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环环相扣,一个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正在崛起。
立“竹”资源,推动综合循环利用
在绿色发展的当下,竹子是一笔可堪大用的天然财富。池州竹林面积广阔,竹业资源丰富,截至2021年底,竹林面积达57.31万亩。这些竹林不仅带来了绿色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人增加了经济收入。
如何更好地立“竹”资源,做“竹”文章?经过深入研究,池州市政府与国际竹藤中心、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三方达成合作,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以“一平台+三中心+N产业”为核心内容,建设国际级竹制品综合循环利用示范中心。
据了解,“一平台”是指以村集体、县政府为主体,开展竹种植养护、竹制半成品等优质原材料基地平台建设;“三中心”主要是在池州市建设国家级竹仓储交易中心、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中心、竹碳汇研究中心;“N产业”是指以围绕竹产业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推动竹制品智能制造、高价值精细产品生产、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推进竹制品智能装备研发与生产、竹制高端产品、竹制精细产品、竹林康养等四个方面的产业集聚。
为推动项目落实,池州市成立以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群长为组长的竹产业推进工作组,高位统筹。
思路决定出路。据初步测算,竹制品综合循环利用示范中心项目总投资不低于35亿元,预计年产值达200亿元。
绿海生“金”,生态与产业双赢
中秋假期刚过,位于池州市的安徽鸿叶集团生产车间内,又恢复了流水线高速转动的繁忙景象。竹吸管、竹筷、竹纤维……各式各样的竹制产品,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销往全国各地。
安徽鸿叶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产量较以前提高了5倍,每天可生产约240万支竹吸管。这缘于公司始终致力于技术、产品及材料研发,先后投入研发经费3000余万元,推动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目前,该集团建设的生态竹纤维和竹制吸管智能产业园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一根小小的毛竹,撑起绿色大产业。池州市印发了《在全市建设四个竹半成品加工热电联产循环产业园的指导意见》和《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任务清单》,目前已完成6个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中心(竹半成品加工热电联产循环产业园)选址。
此外,池州市政府将30个竹制品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采取市场化方法,以村为主,能人领衔,乡村振兴资金入股的方式。目前已有9个竹片厂投产。
功夫不怕有心人。如今,池州竹产业已显现了勃勃生机,但依然任重道远。池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十四五”全市竹产业发展路径和目标。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竹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竹产业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走在全国前列。
竹兴民富市更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