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该委近日印发《安徽省“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生育、养育、教育等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常住人口6180万人左右,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力争降低到109左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8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左右。
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积极稳妥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孩子。取消社会抚养费,全面清理废止针对公民个人的相关处罚规定。公民个人生育情况与入户、入学、入职等全面脱钩。
健全婴幼儿托育体系。以地级市为单位,制定托育整体解决方案,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支持政策和标准规范。新建和正在建设的居住小区,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规划、 建设托育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老旧小区改造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建设托育服务设施。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实现托幼一体化的幼儿园在幼儿园总量中占比不低于30%。
加大生育支持力度。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符合法律规定结婚的职工延长婚假十天,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变。符合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延长产假六十天,男方享受三十天护理假,在子女六周岁以前每年给予夫妻各十天育儿假,职工在产假、护理假、育儿假期间,享受在职在岗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积极推动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家庭困难的婴幼儿入托、入园给予一定补助。
全面提升人口综合素质
不断提升人口健康素质。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安徽行动,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构建“1+5+N”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全力防控重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强化慢性病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管理。
切实提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行动,全面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工程、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城镇普通高中扩容工程,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促进特殊群体教育统筹协调发展,保障平等受教育权利。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积极引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皖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双一流”建设高校招生规模。健全高等教育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加快培育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完善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提升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稳定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到 2025 年超过 15%。
持续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率先在城镇落户,重点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集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完善居住证制度。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落户意愿,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引导农业人口分区域、有重点地向城镇有序迁移。优化城镇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快速融入城市。
促进区域人口合理集聚。优化“一圈五区”发展格局,统筹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支持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吸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人才。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能级,集 聚产业发展紧缺人才。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吸引旅居康养等人流。推动皖北振兴,健全完善与皖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促进人口回流。支持各地围绕发展定位,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塑造城市品质,分类推进人口集聚。
打造皖南高水平休闲养老康养基地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动态调整并逐步丰富服务项目。统一老年人能力评估和需求评估标准,完善老年人高龄津贴和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提升特困供养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照料水平,扩大普惠养老覆盖面。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养老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沪苏浙知名品牌养老服务机构在我省布局设点或托管经营。发挥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皖南高水平休闲养老康养基地,在马鞍山、芜湖、宣城、安庆、池州、黄山等地打造健康养老生态小镇。培育老年消费市场,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和企业、高等院校,开展脑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科研攻关,研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重点开发智能康复机器人、智能助行系统、多模态康复轮椅等产品和延缓衰老相关药物。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建设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记者 张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