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大指数今日集体收涨,其中沪指上涨1.14%,收报3443.44点;深证成指上涨1.14%,收报13760.97点;创业板指上涨1.00%,收报2698.26点。市场成交量依然低迷,两市合计成交7599亿元,行业板块呈现普涨态势,碳交易概念股掀起涨停潮。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71.63亿元。
对于后市大盘走向,机构纷纷发表看法。
中信证券认为,A股正处于存量资金博弈的平静期,有底有压,通胀预期和美债收益率的拐点是凝聚配置共识的关键;建议紧扣这两者趋势,提前布局通胀预期的拐点。首先,A股市场流动性继续处于紧平衡状态,存量博弈特征明显,市场结构的分歧较大。其次,海外再通胀交易已经进入下半场,预计通胀预期将在4月见顶;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进入缓慢上行期,最终料将倒逼美联储采取应对措施,预计本轮高点在2.0%左右。最后,欧美经济的需求回升高度依赖疫苗和政策,实际恢复可能非常缓慢,不确定性高,当前市场预期过于乐观,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快速上行动力不足。
兴业证券表示,过去1个月多市场受到美债收益率上行的冲击,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站在当前时间点,市场调整进入后段,最大的冲击可能已经过去,诸多强势板块回到2020Q3水平,低估值板块完成一轮估值修复。往后看,回归业绩基本面,一方面中美地产周期共振,经济复苏,量价齐升。另一方面结合年报、一季报,优胜劣汰,估值在合理区间,公司业绩符合或超预期的方向,将是下一个阶段重点关注和阿尔法的来源。把握3条主线:1)全球复苏,量价齐升的中上游周期制造品;2)从疫情中逐步恢复的服务型消费;3)碳中和主线。
中金公司认为,前期判断本次A股市场的调整是去年3月23日指数见底回升以来首次“中期调整”,一般幅度会是在15%以上,调整与盘整的时间可能会持续2-3个月。当前市场整体调整幅度已经不算低(沪深300春节后振幅已超过17%,同期创业板指振幅25%),市场整体估值也回到历史均值附近(沪深300前向市盈率目前已接近2005年以来的均值,非金融部分在历史均值向上0.4倍标准差附近),市场整体继续大幅下行空间可能有限。但结合增长和政策环境及历史经验来看,调整时间可能尚短,结构性估值仍不具备很强吸引力。参考外资持股前100的个股构建的行业龙头指数,经历前期明显回调后动态市盈率已低于30倍(历史均值约18倍),结合基本面及景气程度差异,后续这些公司表现可能分化,待短期估值和仓位风险有所消化后可能逐步重拾升势。未来一段时间判断市场整体继续盘整震荡、平均成交量可能进一步萎缩,明显上行或下行可能需要新的催化因素或事件出现,对市场中期前景不必过于悲观。
开源证券分析,A股春节之后出现了明显的调整,尤其是核心资产。部分投资者认为是美债实际利率的大幅上行导致了春节后市场的波动。但更为核心的因素是大部分行业2019-2020年的估值扩张本应在2021年通过盈利逐步消化,却因为大量新发基金进场导致市场的核心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深度调整之后,当下市场的定价逻辑明显交回到绝对收益者手中,价值的安全线开始成为重要参考。从部分核心估值指标与预期收益率角度看,各大宽基指数定价矛盾已阶段性缓和且年内预期收益率转正;从交易指标看:用来衡量“抱团”风险的指标已经回落至2020年Q3水平,而A股部分资产已经开始得到部分长期投资者的认可。有理由相信“持币”的绝对必要性在阶段性下降,投资者已经可以专注于结构性机会的挖掘。
国盛证券建议,当前对投资者而言,价格比时间更重要。市场在当前点位,已经包含了国内通胀上行导致货币政策收紧、美债利率大幅上行乃至全球流动性收紧等多重担忧和悲观预期。但事实上:1)当前全球共振式复苏下,国内企业盈利仍在持续修复上行。国内PMI指数已连续12个月维持在枯荣线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也连续4月回升。国内经济仍在持续复苏。2)国内仍处于通胀上行初期,货币政策也仍未出现显著收紧的信号。并且,在政策不会急转弯的前提下,未来也很难看到系统性的变化。2月CPI同比-0.2%,PPI同比1.7%,涨幅较上月扩大1.4%。但由于天气转暖及春节假期影响,环比涨幅回落0.2%。因此,从短期来看,当前国内通胀压力仍较小,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制约。3)全球货币政策维持宽松,财政刺激也持续加码。美国总统拜登已于3月11日签署了1.9万亿美元的纾困法案。同日,欧央行也决定维持1.85万亿欧元的紧急抗疫购债计划,且下季度的购买速度将显著加速。因此,市场悲观预期将被逐步修复。建议在调整中,精选长期景气向上、估值已来到合理中枢的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