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汪红潮 记者曹开发)经过前期紧张有序的筹备,近日,红色电影《六号银像》在宣城市旌德江村举行开机仪式。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影视家协会主席、中国视协融媒体文化委员会主任禹成明,宣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金友,宣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徐艾平,宣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潘丽华,旌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斌,旌德县政协主席高百金,旌德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胡兴华,旌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进,电影《六号银像》导演李墨言、编剧李云、制片人颜海群等主创人员及联合出品方代表等出席开机仪式。
电影《六号银像》开机仪式 江建兴摄
禹成明在致辞中感谢宣城市委、旌德县委对影片的大力支持,预祝电影拍摄成功。他说马克思银像从共产国际到安源到旌德,银像故事贯穿了中国革命整个过程。禹成明指出,电影是融合了文学、戏曲、美术等门类的一种艺术形态,《六号银像》剧组集合了国内众多的艺术家参与创作,希望在拍摄期间,大家精诚合作,给观众奉献一部精彩的电影。
禹成明致辞 汪红潮摄
郭金友宣布电影开机。禹成明、郭金友、徐艾平、潘丽华、胡兴华、李墨言、颜海群、李云共同为电影《六号银像》开机揭幕。
领导和嘉宾为电影《六号银像》开机揭幕 江建兴摄
王斌在开机仪式上致辞。他代表旌德县委、县政府向莅临开机仪式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为电影筹拍付出辛勤劳动的演职人员表示亲切问候,向电影的顺利开机表示最诚挚祝贺。他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安徽的红色资源如星辰一样丰富灿烂。其中,珍藏在旌德县档案馆的马克思银像,闪烁着旌德县早期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光。《六号银像》的拍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旌德县的一件大事。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旌德丰富红色资源中蕴藏的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用心用情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王斌致辞汪红潮摄
导演李墨言介绍了电影《六号银像》有关情况。他感谢宣城市委宣传部、旌德县委宣传部对影片的关心,感谢有关企业家给予影片的大力支持,感谢社会各界对影片的关注。以信仰之力量,创建信仰之国家、信仰之民族,作为一名红色电影导演,李墨言承诺将带领团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全部精力,共同携手完成电影的拍摄,为观众奉献一部真实的主旋律红色电影。
导演李墨言介绍电影《六号银像》有关情况 汪红潮摄
旌德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地方志室、县文联、县文旅局、白地镇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开机仪式。
旌德县珍藏着中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象征,这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马克思银像意义非凡,是旌德县早期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光。
《六号银像》主创团队汪红潮摄
这尊马克思银像高15.5厘米、重250克,为纯银铸造。底座正中,铸有“卡尔·马克思”俄文,下有“第六号,莫斯科铸造”字样。1921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东方劳动者大学。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前去学习。在学习时,学员提出学校能不能制作些马克思的画像、徽章、雕像,让大家带回国,以作纪念。共产国际很快作出回应,塑造了十尊马克思半身银像,其中第六号银像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由萧劲光于1924年秋带回江西安源路矿。
旌德县珍藏着中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县委宣传部/供
1925年秋天,安源党组织遭军阀破坏,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梅大栋受党组织委托,将马克思银像带回家乡旌德三都梅村,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这里建立了中共皖南第一个党支部,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红色县长谭梓生等革命志士。为保护马克思银像,梅家先后有三人献出了宝贵生命。解放后,梅家后人将马克思银像捐赠给了政府。
2010年,这尊马克思银像经过专家评审鉴定,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定,该银像是唯一一尊由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银像,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马克思银像引起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网、安徽广播电视台、《宣城日报》等媒体相继推出专题报道。电影《六号银像》主题定位为:向党的二十大献礼,讴歌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六号银像》上映将是旌德县、宣城市乃至安徽省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成果,具有十分重大影响。
电影《六号银像》开机仪式现场 江建兴摄
电影《六号银像》剧本由作家李云创作,并在《中国作家》2021年第9期首文刊发。据悉,为了拍好这部电影,主创团队细心打磨剧本,遴选优秀演员加盟,并与7月22日在宣城市委宣传部举办了《六号银像》剧本研讨会,10月21日在旌德县举行了签约仪式,11月2日在合肥举行了电影项目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影片将于2022年党的二十大期间在院线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