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舒志兵 王响宁 记者 曹开发) 如今,在高高的桃岭上,宣城市泾县汀溪乡桃岭村群众自发出资,竖立起一块刻有“幸福路”三个大字的石碑,纪念党的好书记王乐平和那段艰苦卓绝的开山筑路历程。
在建党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6月25日,泾县公安局汀溪派出所6名民警辅警来到辖区桃岭村,聆听73岁的老书记潘新宝讲述“幸福路”的故事。随着老支书的真情讲述,大家的思绪仿佛置身于当年红旗招展、口号震天的筑路现场。
平均海拔800米的桃岭村位于泾县东南58公里,全村共200户700余人。村内的桃岭头、鸟雀岭、老虎坪海拔1000米以上。因地处泾旌宁三县市交界,早在1932年,我党就在桃岭村榆林坦成立了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因山势陡峭,桃岭公路开通前,连接桃岭村的只有20多公里的羊肠小道,桃岭人民世世代代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民谣唱道:“桃岭苦、桃岭难,两座大山把路栏。”
1972年初,时任中共泾县县委书记王乐平翻山越岭来到桃岭村考察,了解到这里的群众收入主要依靠茶叶、木炭、檀皮等农副产品,而且要挑到20多公里外的集镇换点微薄收入,而大米等生活用品也只能肩挑运进山里,他被这里的贫穷落后深深震撼,当即拍板决定修建桃岭公路。
说干就干!王书记立即召集了村支部胡润生、村里年青人进行了数次实地勘察,亲自带领县交通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实地测量、勘察、研究路线,对情绪畏难的群众,他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并亲自组织召开动员大会。
经过精心准备,1972年10月桃岭公路终于破土动工。由于动员到位,群众修路热情高涨,青壮年男子组织起“攻坚队”,负责清挖土石;年轻姑娘和妇女们组织起“铁姑娘队”专门挑运土石方。村里小到十四、五岁的孩子大到八十岁的爷爷、奶奶都自愿出工出力。天不亮,大家就点着火把、带着玉米粑粑等干粮出门;晚上再点着火把回家,整天就泡在修路工地上。纯朴的村民编了一个顺口溜真实反映当时的场景:“一根扁担一张床,一天只睡半张床,一年要吃两年粮。”
开始在山脚下修路,锄头铁锹还能对付,路修到半山腰,遇到坚硬的岩石,村民们傻了眼,心急的村民到山里找来最坚硬的木棍作撬棍,也丝毫捍不动岩石。王乐平书记听说后,一边安抚村民、一边请来技术员,组织铁钎队,用铁钎打眼、炸药爆破,终于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说到这里,潘书记激动地说:“我们村的钎工还是那时候学的,至今还在受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历经四年零一个月,终于在1976年12月把20多公里的山路修通了。在整个修路期间王书记每年都无数次来到工地,给村民出点子,打气鼓劲,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
路修通后不久,王书记便调往外地,先后在芜湖、徽州、淮南、合肥等地工作,可他始终记挂着桃岭百姓,记挂着桃岭公路。无论到哪里,他雷打不动,每年都要到桃岭走一走、看一看,与村民一起吃顿饭。为了桃岭公路硬化,他多方协调,积极想办法。在他的关心下,2002年桃岭公路成功硬化,并在临崖一侧路装上了护栏。如今,宽敞的柏油路、完整的标志标线、齐全的监控设施,险峻的“六道拐”,尤其是夜晚的灯带,已经给桃岭公路赋予了新的生命。在潘新宝的“农家乐”饭店里,他动情地说:“这条历尽艰辛修筑的道路,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有力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桃岭公路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路。”
为了感谢党的好书记王乐平同志,2008年,当王书记再一次来到桃岭时,桃岭群众纷纷围上前,请王书记给桃岭公路起个名字,王书记爽快地应道:“就叫幸福路吧”。于是,群众自发筹款,在岭头上竖起了“幸福路”的丰碑。
2013年12月11日,桃岭人民爱戴的王乐平书记不幸因病逝世。听到消息后,桃岭群众双眼含泪,自发组织代表前去送王书记最后一程。
听完潘书记的生动讲述,汀溪派出所的同志被王乐平书记一心为民的故事而深深打动,大家被桃岭人民不畏艰难奋力开山修路的精神而深深打动。大家来到桃岭村榆林坦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紧握石拳,重温入党誓词,决心把这堂党课教育化作工作动力,牢记责任,不辱使命,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争做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