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宣城 > 正文

泾县昌桥乡:做好自选动作 打造文旅名片

2021-05-13 14:30:31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曹开发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钱有龙 记者 曹开发)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宣城市泾县昌桥乡党委、政府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落实县、乡重点项目任务等整体推进相结合,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实打实,着力打造“红色当头,三色融合”发展思路,主动融入全域旅游示范区。

打响田坊新四军“红色”名片。革命老区,处处都有红色记忆。1938年,新四军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率部驻扎在昌桥乡田坊村良家冲,担负着抗击日军、保卫云岭军部的重任。打败了两次围攻云岭军部的日军重兵部队,为抗日做出杰出的贡献。2017年,田坊村新建了60平方米的红色展厅,对境内红色历史文化给予保护和传承,开启了红色文化品牌建设。

在红色历史文化上,昌桥乡重点依托田坊新四军二支队旧址所在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恢复重建张鼎丞旧居、铁门坎抗战地、新四军哨所等遗址,新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红色记忆展示馆,打造田坊新四军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党性教育点。未来,随着一系列红色遗址与纪念馆等项目的全面提质完成,昌桥乡红色文化体验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红色旅游发展后劲将更加有力。

擦亮孤峰油布伞“橙色”名片。“章渡的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拣”。泾县雨伞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制伞的记载,发展至明清时已形成一定规模,与宣纸、宣笔、茶叶并称“泾县四大名优特产”。据民国时期泾县税务局《城区所属商店营业税册》记载:民国三十年,县内有伞店8家。目前,生产纸质雨伞以孤峰当地尤以郑家制伞最为出名.2015年孤峰油布伞被评为全国最佳摄影点;2017年列入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泾县昌桥油布伞由宣城市总工会制作的《一伞烟雨一帘梦》,荣获全国工会网络正能量微视频摄影作品最佳画面作品奖。

为加快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昌桥乡将依托孤峰油布伞省级非遗资源,着力打造集原料生产、制作加工、研学体验、产品展示等产学研为一体的孤峰油布伞非遗文化园,促进孤峰村林业组古村落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辐射带动孤峰竹制品加工产业发展。

用活扬子鳄保护“绿色”名片。昌桥乡素有“泾县北大门”的美誉,有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野生扬子鳄八大基地之一。长期以来,昌桥乡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坚持做好扬子鳄生态保护。近年来主动配合省、市、县相关单位,全力推进扬子鳄保护区核心区栖息地的房屋搬迁、土地流转、生态修复等相关工作。为持续实施扬子鳄保护区湿地改造、生态恢复工程,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昌桥乡将探索发展实验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扬子鳄名片效应,依托扬子鳄保护区域生态优势着力向品牌农业优势转化,增加区域农产品附加值和含金量。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聚焦聚力乡村振兴、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的强有力号召下,昌桥乡将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宝贵机会,统筹兼顾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以着力打造田坊红色、孤峰油布伞橙色、扬子鳄生态绿色“三色名片”,实现“孤峰河畔撑油伞,红色旅游观国宝”的画卷融入到全域旅游示范区。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