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和12月12日,中国两次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多条规划建议涉及新能源,提出加快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推动能源革命、能源资源配置、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等。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国家对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光伏产业成为新“风口”
在国家系列政策措施的规范引导和保驾护航下,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严重冲击,但我国光伏产业却展现出了顽强韧性。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2020年全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19087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4820万千瓦,同比增长79.8%。经过20年的磨砺,如今我国的光伏产业早已摆脱了“两头在外”的窘境,供应链基本实现自主可控,新增装机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各环节产能规模均为全球第一。麦肯锡一项全面对比中美创新实力的研究显示,光伏是中国领先美国且具有极大(也是最大)竞争优势的产业。
为抢占光伏产业发展风口,包括中国油气三巨头在内的全球知名石油公司都正在加快能源转型,光伏发电成为它们的首要选择。在过去两年中涉及光伏行业的15项收购交易中,仅5项投资规模就超过80亿美元;在过去两年中石油公司的7笔融资交易中,这些企业向光伏公司提供了超过2.4亿美元的资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各项资本的入局使得光伏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化大潮。
光伏的事业就是玻璃的事业
光伏产业细分领域多、辐射范围广、行业集中度高,产业链条主要包括硅料、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系统五个环节。上游包括原料高纯度多晶硅材料、单晶硅和多晶硅、硅片的生产。中游包括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以及逆变电器环节。下游是光伏发电的应用端,包括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
中游产业是光伏产业链的技术核心环节,光伏产业链的核心部件就是光伏电池,产业链是从电池开始才具备发电能力。目前,光伏电池主要包括晶硅电池和发电玻璃,但无论是晶硅电池还是发电玻璃都离不开玻璃,可以说,太阳能的事业就是玻璃的事业。
我国光伏玻璃技术与产业引领全球
晶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市场上最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在整个产业占有90%的市场份额。2019年,全球晶硅太阳电池片总产能约210.9GW,同比增加21.3%;总产量约140.1GW,同比增加23.3%,全年整体行业产能利用率为66.4%。从生产布局来看,2019年的电池片产能仍然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产能达到163.9GW,占全球产能达77.7%。我国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的领先发展得益于关键材料的国产化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稳定。晶硅电池主要由电池片、EVA、背板、光伏玻璃等组成,其中光伏玻璃是晶硅太阳能电池必不可少的功能材料之一,其透光率是决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的核心因素之一。光伏玻璃行业技术壁垒较高,2006年前全球仅有法国圣戈班等少数企业掌握核心生产技术,我国全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
针对光伏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自主开展科研攻关,通过多年的持续研发,成功开发出光伏玻璃核心技术和成套装备,并于2006年实现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产品良品率达到60%以上,超过当时国际先进水平40%左右的良品率,实现了我国光伏玻璃从无到有的重大飞跃。近年来围绕光伏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趋势,中建材蚌埠院持续推进技术攻关与装备开发,2016年在合肥建成投产全球单体规模最大“一窑五线”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生产线,2018年建成投产国内首条轻薄高透光伏玻璃智能生产线,500吨产能创造千吨效益,实现了光伏玻璃行业内“轻薄化程度、自动化程度、信息化程度、智能化程度”四个世界第一。
中建材蚌埠院光伏玻璃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不仅推动了我国玻璃行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同时也实现了中国光伏玻璃产业的全球领先。目前,全球光伏玻璃市场呈现出信义光能“一马当先”,福莱特“紧随其后”,洛玻股份、彩虹等“快速追赶”的领先梯队局面,我国光伏玻璃产量全球占比也逐年提高,2019年全球光伏玻璃产量为552万平方米,其中我国生产497.1万平方米的光伏玻璃,中国产量占比已经达到90%。尤其是进入2020年以来,平价时代的到来打开了行业天花板,光伏装机需求大量释放,光伏玻璃供不应求,工信部原材料司在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后,发布文件放开光伏玻璃扩产限制,光伏玻璃产业发展迎来重要利好。
发电玻璃应用场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发电玻璃主要包括铜铟镓硒(CIGS)发电玻璃、碲化镉(CdTe)发电玻璃等,具有生产成本低、污染小、不衰退、弱光性能好等特点,同时相比晶硅电池更适用于BIPV,在国际市场硅原材料持续紧张以及低碳减排不断提速的背景下,发电玻璃成为光伏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
碲化镉发电玻璃研发取得重要突破。从全球来看,CdTe是目前为止商业化最成功的发电玻璃。CdTe材料带隙宽度约1.5eV,与太阳光谱更匹配,其理论效率达32%,高于晶硅,降本潜力也很大。目前CdTe发电玻璃的实验室效率已达22.1%,商业化组件效率达到19.0%,成本可与晶硅产品抗衡。鉴于以上优点,CdTe发电玻璃是未来几年发展前景最明确的发电玻璃技术,产能将处于持续扩张阶段。目前产业化方面美国公司First Solar处于领先,国内中国建材凯盛科技集团所属成都中建材依靠中建材蚌埠院雄厚的技术与科研实力,在德国设立CTF研发中心,通过多年攻关解决了光电材料膜层沉积过程中均匀镀膜、缺陷修复、功率保持等方面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发出成套智能化装备,在国内建成了世界最大单片面积1.92平方米的CdTe发电玻璃智能化生产线,大面积发电玻璃光电转换效率突破15.8%,小面积发电玻璃突破20.2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邯郸、瑞昌、株洲等10余个碲化镉发电玻璃项目正在加速布局,实现了材料—装备—产业—应用的全创新链发展。项目获美国爱迪生发明专利大奖、中国建材行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新材料奖等。
铜铟镓硒发电玻璃产能即将释放。CIGS发电玻璃由四种元素铜、铟、镓、硒作为功能层,同时在玻璃衬底沉积其他功能层制备而成,只要几微米薄就可以和传统的厚重的硅电池板一样发电,被业界广泛评为“太阳能能源的未来”。日本企业Solar Frontier较早实现了CIGS发电玻璃的产业化量产,国内此前汉能、凯盛科技集团、神华集团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凯盛科技集团所属凯盛光伏充分发挥德国AVANCIS国际化创新平台优势,开发出高应变点玻璃基板与铜锌系背电极核心技术与产品,建成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MW CIGS发电玻璃生产线,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实现健康稳定工业化生产CIGS发电玻璃的企业。2020年1月,凯盛光伏研发出世界最高转换效率达19.2%的300×300mm冠军组件,再次刷新世界纪录。2020年9月,凯盛光伏联合发布国内首个发电玻璃BIPV应用地方标准《薄膜太阳能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目前,江苏徐州、四川眉山CIGS发电玻璃项目正全速建设。未来随着CIGS发电玻璃产业布局的加速推进以及应用推广,我国CIGS发电玻璃产能将逐渐释放。
发电玻璃应用场景不断创新。我国发电玻璃的自主化生产,加速推动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应用场景成为下一个行业爆点,BIPV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凯盛科技集团早在前几年就进行了发电玻璃+BIPV的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IGS和CdTe发电玻璃产品优势,结合大数据、云平台、智能化管理等先进技术,大力推进发电玻璃的BIPV示范应用,实现了光伏技术与建筑技术的高度融合,让建筑由能源消费者向能源生产者转变。在安徽蚌埠,凯盛科技集团建设了国内首个中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园10.08MW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为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提供示范;2019年11月13日,8.5代TFT玻璃生产线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9.38MW(其中CIGS发电玻璃8.73MW,CdTe发电玻璃0.65MW),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发电玻璃项目,电站年均发电量1000万度,每年节约标煤36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吨。至今凯盛科技集团累计在蚌埠建设有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35MW,每年发电约3200万度,每年节约标煤12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0吨,将蚌埠打造成为我国自主程度最高、产业规模最大、应用示范最广的发电玻璃绿色生产与应用前行示范基地。此外,不断创新发电玻璃应用场景,积极服务国防建设、重大工程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发电玻璃产品成功应用在西藏阿里1400公里边防线、冬奥会张家口奥运会场、河北太行山红色旅游基地、九寨沟黄龙超高原机场、海南定安装配式建筑等项目,推进我国绿色低碳建筑产业的发展。
围绕发电玻璃-BIPV技术的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供应革命和能源消费革命,国内以中国建材凯盛科技集团等企业为代表,正在大踏步前进。凯盛科技集团依托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德国CTF、德国Avancis的创新平台技术优势,持续开展技术提升与前沿技术研发,加速发电玻璃产业布局,打造发电玻璃应用研究院,大力发展“光伏+储能”产业,强化发电玻璃应用标准制定,大力推进发电玻璃在BIPV领域的推广应用,不断改变能源形式,适应低碳发展需求,为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贡献玻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