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张宝廷:走出去交朋友 助力经济建设

2021-12-03 17:56:27 来源:安徽画报   编辑:李进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张宝廷接受安徽画报《外事人话外事》栏目记者专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党的外事工作是我们党百年来波澜壮阔奋斗史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安徽,一批批外事工作者辛勤耕耘,赓续奋斗,以实际行动不断开创外事工作新局面,取得了安徽外事工作的累累硕果,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出国处原处长张宝廷就是其中之一。

与外事工作结缘

今年80岁的张宝廷从安徽省外办退休已经20年了,每每回忆起在省外办工作的点点滴滴,他都如数家珍。他说:“风风雨雨数十年的外事工作经历,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各项事业在全国人民的辛勤奋斗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作为一名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

1963年张宝廷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英语系,随后被分到宿州市宿城一中,担任英语教学工作。“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农村,和几个农民一起住在牛棚里,闲暇之余,他就在村的一所农校给学生们上课,日子不知不觉就这样过去了。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家各个层面的外事工作开始发展起来,时值安徽省人事局要办培训班,培养翻译人才,相关部门的人到宿州找到了张宝廷,“记得当时还要考试,给了《人民日报》中的一段文字让我翻译,仗着自身的英语功底,我就给它翻译了,也不知道翻得怎么样,反正后来就被录取了”。张宝廷说当时他所在的翻译班一共有9个人,后来又从农场招了两个复旦大学的毕业生,一共11人,大家就在一起学习。

1973年的一天,张宝廷接到通知原安徽省卫生局援外办公室要调他去南也门,担任中国援外医疗队的翻译,当时尚未在培训班毕业的张宝廷有了第一次出国的经历,自此也与外事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宝廷回忆说那时候是坐飞机去的,“因为是第一次坐飞机,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我就跑到飞机的卫生间里这也摸摸,那也看看,感觉很兴奋。”在南也门工作期间,张宝廷与医疗队一起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和认可,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人看到我们都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好!’。”

要走出去广交朋友

张宝廷(图右)工作照

1978年,张宝廷被调到安徽省外办。2001年从省外办出国处处长的位置上退休。在省外办工作的二十多年间,张宝廷出访过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近四十个国家,也接待过许多次的外宾来访。

在他看来,外事无小事,作为外事工作者思想要开放,一定要对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了解,也要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果自身准备不充分就做不好这项工作。

张宝廷记得有一次陪同一个外国访问团去池州地区(现池州市)访问,当时街面上挂了条横幅,上面写着“地改市、奔小康”,“这个翻译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怎么把它形象地翻译好,让外国人能清晰地知道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就需要你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现状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对于外事翻译人员来说就要有十分周全的准备。”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国外访问团来到安徽考察。1979年接待第一个国外旅行团来安徽的情景,张宝廷历历在目。“当时,他们是从荷兰阿姆斯特丹来的一个大学生旅游团,第一站在上海,第二站在芜湖,在芜湖住的是铁山宾馆,他们个子都很高,基本都在1米8以上,有几个男生还留着大胡子,他们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与围观,所到之处全都是人,给我们的接待工作也增添了些难度。”张宝廷说,如今大家对出现在中国街面上的外国人也习以为常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发展的硕果。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张宝廷看来改革开放是全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外事工作更要走在前面,“在新时期,年轻的外事工作者要继续走出去广交朋友,这对经济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吴承江 左明月 蔡富根)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