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别让“美容医托”成为潜在的威胁

2021-11-26 13:00:49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田双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花钱变美,结果还变丑了。”颜值自评80分的小丹,大学毕业后积攒8万元进行美容整形,经过两次手术后,越来越觉得没脸见人,把社交减到了最少。近日,小丹接受记者采访谈起整形经历时,满脑子都是“后悔”。本来小丹对做整形手术感到害怕,是“朋友的朋友”化解了小丹的疑惑,给她介绍美容医生。但她后来得知,这位“朋友的朋友”是一名“美容医托”。

“美容不成反变丑”的真实案例不仅很常见,而且套路与后果也大同小异。但这起案例的不同在于,“美容医托友”的身影贯穿始终,在鼓动小丹做整形手术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专坑熟人的“美容医托”并不少见,是民众身边潜伏的威胁,倘若有人表现出对美容整形有所心动,就很容易招惹上“医托”,用朋友的关心和“过来人”的经验,引诱熟人上钩。

其实,线下面对面的“美容医托”只是最原始的方式,线上“美容医托”已经成为主流。有职业医托表示,哪怕你在网上就美容整形只留下只言片语,他们也会穷追不舍。“无论是谁,做美容手术前都要去网上做功课,这些人群就是营销重点,转化率相当高,效果很好。”记者现场体验,一位线上“医托”很快与记者搭话,在套取记者电话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记者就遭“大数据网上引流”,各种推销接踵而至,而一旦上钩,线上“医托”便可获得30%左右的提成。

线上“美容医托”还在不断变换身份,因此更加难以识别和防范。美妆主播、颜值网红等在直播间引流,已成“美容医托”新的表现形式。由于一些主播拥有不少粉丝,其中还有不少未成年人,也使得直播间的“医托”更容易得手,其社会危害更大。

治理医美乱象,当然应该主要针对医美从业人员,但也要看到,“美容医托”也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美容医托”是医美欺诈的重要一环,将这个环节斩断,治理医美乱象就会单纯和容易得多。

唐传艳《武汉晚报》

上一篇:疫苗针,爱国情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