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职称改革要做到公开透明

2021-09-27 08:42:47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蒋华松依然被评为教授。他所凭借的是课讲得好、逻辑清晰的教学工作业绩。在过去的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弟子三千不如论文一篇”等现象广受诟病。如今,这一现象得以扭转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开展的职称系列改革。

历经5年,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这一涉及全国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改革迎来多项重大变化,这无疑让人喜出望外。但是,如何做到公开透明,让一切都在阳光下操作,却至为关键。

职称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着重解决评价标准简单量化、“一刀切”等问题,这原则上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也是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的体现。

改革前,一些“硬杠杠”尽管显得僵硬,也跟当前的人才发展的风向标不相符合,乃至不利于人才充分涌流,但好歹一些条件更加显性。改革后,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扩大了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了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甚至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立交桥”,还向抗疫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将抗疫表现列入职称评定指标,对抗疫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优先申报、优先评审、优先聘任“三个优先”。

原则上,这些显得更加灵活了,也更接地气了,但要把好事办实,避免一些人钻空子,更需要在公开透明上下功夫。

职称改革的目的,就是用好的标准去促进人才涌流,为那些有能力、有实力、实实在在做出成绩的人注入干事创业的动力。只有用公开促公平,职称改革才能释放应有的价值意义。

贺 成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