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文化传承,不能丢了“老味道”

2021-09-16 11:20:36 来源:宁波晚报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在中秋这个传统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浙江老字号第三代传人汪杏花手工制饼活动最近在宁波市的王升大博物馆举行,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汪杏花亲自动手,向宾客们传授宁式月饼的制作技艺。

中秋临近,传统的、新潮的月饼已摆上各超市、面包店、饼屋的醒目位置。“年年岁岁花相似”,作为传统代表的老字号月饼,在竞争白热化的“月饼大战”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从报道里“老味道”月饼受到欢迎的程度来看,还是让人十分欣慰的。过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还是需要留住一些“老味道”的。

要留住“老手艺”。中秋节,不仅是“吃月饼的节日”,还应该是“做月饼的节日”。也就是说不仅要会“吃月饼”,还应该会“做月饼”。一家人坐在一起做一些“手工月饼”,在做的过程中,交流感想,畅想中秋,传承文化,也是一种该有的节日氛围。在“自己动手”里就能感受生活的幸福,中小学和社区不妨多组织一些“做月饼”的公益活动。

要留住“老口味”。“新口味”的月饼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老口味”的月饼也有其存在的意义。这就是在“老口味”里感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氛围。最近这几年,各地食品企业不断挖掘“月饼的传统味道”,比如曾经已经被市场抛弃的“广式月饼”就再次回归到火热的市场里,我们需要将传统的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流派的月饼留住。这是优秀的美食文化,不能断代。

要留住“老情怀”。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不能仅仅是眼下的“唱唱歌跳跳舞”,还要有文化层面的“老情怀”。

过中秋,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接纳“时代元素”,也需要留住中秋节的“传统味道”。一句话:文化传承,不能丢了“老味道”。不仅是中秋节,其他节日亦然。

郭元鹏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