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如今,省钱又好玩的“义工旅行”逐渐成为青年们钟爱的旅行方式,不少义工爱好者还因此屡屡登上热搜。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受当地的生活,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是一些年轻人选择义工旅行的初衷。然而,义工旅行真的能实现“诗与远方”吗?(8月11日中国新闻网)
每逢暑期,不少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出现大量招募“义工旅行”的信息。所谓“义工旅行”,是指自愿免费加入某种团体,在旅游的同时进行志愿者活动,在享受旅行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义工旅行”,显示的大部分都是有关青年旅舍和客栈民宿招“义工”的信息。其中,香格里拉、丽江、涠洲岛等地成为“义工旅行”的热门地点。然而,近年来,这种强调“志愿者”身份的旅行概念,逐渐与“打工换宿”混淆了起来,背离了“义工旅行”的初衷。
调查发现,不少“义工旅行”机构,都曾被网友“吐槽”。一些常见的问题包括,实际工作时长与约定不符、住宿条件差、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等。同时,目前网络上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义工旅行”盗用个人信息招摇撞骗。此外,如果不了解,去当地进行“义工旅行”,还有可能触犯法律。
不可否认,“义工旅行”平台本身不存在法律问题,然而,“义工旅行”平台有义务保证志愿者的安全。这就要求,学生参与“义工旅行”要谨慎。首先,要认真识别义工招募信息的真实性,选择有保障的“义工旅行”平台;其次,在参加“义工旅行”之前,要与相关机构就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等达成一致;再者,要购买保险、签订好相关协议,如人身安全保障协议、劳务协议等;同时,在参加“义工旅行”活动时,志愿者也要摆正心态,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并有一定的劳动付出,承担社会责任。
特别是,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和规范,不能让“义工旅行”在风险中“裸奔”。既然称作“义工旅行”,其意义便不只是旅行了,必须按照志愿服务要求,制订具体的服务标准和行为准则,强化“义工旅行”的公益性,弱化游乐性;同时,志愿者需向当地志愿服务组织报备,接受管理和指导,并享受维权服务。
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