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并非乱弹琴

2021-07-22 08:49: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田双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7月20日晚上,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节目时透露,北京市正在考虑通过采取教师“弹性上下班”等方式,关心关爱教师。

北京教育主管部门正在酝酿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的新闻一经发布就引发了热议。有人说:一年两个寒暑假,还要搞一个“弹性上下班”这不是乱弹琴吗?如果实施了“弹性上下班”,那么说好的“8小时工作制”如何落实?教师再辛苦,也不能游离于“8小时工作制”之外,难道关爱教师就是搞特权?

民间出现各种各样的质疑,实在是对善意政策的误读。需要正确理解“弹性上下班”的初衷和科学要义。“弹性上下班”并非是搞特殊,而是与“健康中国”的打造是相向而行的。

目前,最流行的上下班时间就是“朝九晚五”。而“朝九晚五”在教育行业来说,基本上是没有做到的。比如孩子到校了,教师也必须到校。一般地方教师早晨到校的时间要远远早于“早上9点”,这是工作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而且,随着“照料学生”人性化的架构实施,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行“下午放学托管服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放学时间”与“家长的下班时间”融合对接起来。一般情况家长的下班时间多数在下午5点30分,下了班到学校接孩子,也就会是6点左右的样子了。整体算下来,教师在校的时间远远超越“8小时工作制”。因此,“弹性上下班”并非是窃取了“工作时间”而是人性化“因地制宜”。

最关键的是,“弹性上下班”有着科学的理念。有工作的时候把工作做好,没有工作的时候何必非要把人都“圈在单位” ?

如今在一些私营企业也在尝试“弹性上下班”,工作成绩是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而不是“准点上下班”。

“弹性上下班”不应只是教师行业的福利,其他行业也值得弹奏一曲科学管理的乐章了。

教师“弹性上下班”并非是管理措施乱弹琴!

郭元鹏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