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贷款APP展示利率,不能玩“帽子戏法”

2021-05-13 08:41:08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障眼法 王恒/漫画

近日,记者发现,不少贷款APP仍在展示利率上对消费者耍“小聪明”,只显示数值较小的日利率或者最低年化利率,等消费者真正贷到了款,才发现真实利率比自己想象的高很多。 (5月12日 《北京青年报》)

APP本应是为用户提供功能更完善、体验更丰富的手机软件,但它绝不是金融机构。然而,一些手机APP却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搞起了互联网借贷,这完全是不务正业。当然,在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前提下,APP网贷还是一片灰色地带,不算违法。

手机APP开展借贷服务,理应规规矩矩,为用户提供规范的借贷服务。可是,一些搞借贷的APP做法很不地道,导致APP借贷乱象丛生:比如动不动就弹出贷款的窗口,诱惑用户贷款;比如以虚假低息迷惑用户,玩帽子戏法;比如诱导用户消费,等等。

其中,在利率上做手脚迷惑消费者,这一点最为猖獗,记者调查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年利率”的投诉超过4万条,投诉内容大多为“借贷后发现年利率过高”。

为了规范APP的利率乱象,保护消费者利益,今年3月,央行发布3号公告,要求所有从事网络借贷的手机APP必须注明年利率,并在签合同时醒目标明,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月利率或日利率,方便用户核算、对比。对此,一部分APP做到了借贷利率“明价标码”,但依然有APP想混水摸鱼,以低息揽客,但最后以高息结算,忽悠借贷用户。

APP搞网络借贷本已经是不务正业,如若再有令不遵,阳奉阴违,耍小聪明,无视央行规定,不按规定展示年利率,以低息欺骗用户贷款,这样的手机APP岂不是该严惩吗?作为手机用户,我们应理性消费,谨慎网络借贷,若确实需要,也要谨慎借贷,看合同条款,看清利率,看清手续费。

不按规范展示利率,以虚假低息揽客,就应该按性质的恶劣程度处以惩戒,或者拉入黑名单,或者撤销贷款业务,或者下架APP。总之,不能任由其欺骗用户。

黄齐超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