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室内公共场所禁烟”当由规定成为共识

2021-04-01 09:10:54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网友肖女士爆料称,她在四川成都一家火锅店就餐时,因制止邻桌顾客在店内抽烟,被后者言语侮辱,甚至向其泼“火锅油”。涉事火锅店回应称,此前餐厅确实未禁止抽烟,“这是我们的责任”,目前店内已禁止抽烟。涉事餐饮公司表示,门店违反禁烟规定,罚款5万元,若再发生类似事件,则取消其加盟资格。(3月30日澎湃新闻)

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不仅是文明常识,也有明文规定。2011年3月,卫生部公布修订后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就新增加了“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遗憾的是,十年后,这样的规定在很多地方还停留在纸上,“不禁烟”的饭店甚至是多数。正因如此,当有其他食客站出来制止时,这名抽烟者才会感到不习惯、不适应和不舒服,更不必说肖女士当时还拿着手机拍摄,让抽烟者感到自己才是被无理由冒犯到的那个人。

几乎所有饭店都能抽烟、从来抽烟都没事、别人抽烟你不管……这名抽烟者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羞愧地掐灭烟,甚至还义正辞严、理直气壮,不得不说与整个控烟环境有很大关系,即“室内公共场所禁烟”没有成为全民整体共识,以至于伤害他人健康的人不以为然,反倒觉得制止的人对自己造成了伤害。

公民固然有权利提醒他人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但这样做会导致自身风险升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了法规,无人去落实,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愿干涉食客,这就使得禁烟规定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相互监督,自然是谁也不服谁,极容易发生冲突。

想要让肖女士们不再感到孤单与无力,就需要法律和监管部门站在身后,为他们撑腰。若条例升级为法律,倘有关部门能像治理交通违法那样严惩不作为的商家,环境和风气势必得到扭转,类似的冲突才会越来越少。

宋鹏伟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