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人若学会做竹,此生定当精彩!

2021-03-11 09:55:06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竹子,因其挺拔、向上、虚心、有节,而被历代文人墨客歌咏;也因为它贴近生活,给人们带来较多益处,而深受人们喜爱。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画竹高师郑板桥老先生《竹石》诗中的诗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竹子身处逆境,根却牢牢地扎在石缝里,太多的磨难打击,只会使它更加身强意坚,笑傲一切!傅庞如先生的《咏竹》诗句:“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青山化雪涛。”象征意义十足,与其说是在赞美竹子,倒不如说是在褒扬有志之士敢于作为,不为儿女情长所牵,为社稷贡献个人之力。文人们赞美竹子,写的多数是竹子的“铁骨豪情”“超凡脱俗”一面,看似说竹意在写人,仿佛惟有竹子才能得以表达他们的抱负志向,热血衷肠,可见竹子在这些人心目中的位置,不同一般,有何等的重要。

竹子有傲骨,却无傲气;它高洁,更有谦谦君子风范;其不俗,更乐于献身平凡。最早知道竹子的妙用,还是在小时候。以前,三四岁小孩子吃饭,基本上已能独立完成,他们用的饭碗,不是瓷碗,而是一种叫“木蒙”的竹碗。竹子做的碗不容易摔坏,端在手上也不会烫着哪。现在世面出现的饭盒,或保温饭桶,过去不曾见到,大人出门到远处做工干活,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就会事先在家里烙上几块饼,将煮好的稀饭,乘在用竹子做成的竹桶里,一同带上中午吃。

有史料记载,3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便开始使用筷子,筷子从我国传到日本是在隋朝。现在每年他们都会从我国进口大量筷子,其中,不少为竹筷子。韩国人也会使用筷子,对我国生产的竹筷子情有独钟。西方人吃饭只会动用刀、叉,不会操弄筷子,现在不少人正在学习如何使用中国筷子。尺把长的竹筷子,运用自如于掌指间,是竹子的成功蜕变,还是东方人大智慧的彰显?

竹子做梁,能有梁的材质与担当;竹编,又能放下身段,或成纤丝,或为篾片,经纬交叉,刚柔并用,按照既定方案编织运行;结果,做篮子也好,为凉席也罢,只要适应需要,人们喜爱就是成功。

人若学会做竹,此生定当精彩!

合肥 赵见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