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慰问质疑”是提醒更是警示

2021-02-08 10:41:19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田双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青岛“困难户家中摆放高档酒瓶”“家中铺实木地板”等细节引发争议。2月5日,大连志愿者慰问一户孤寡老人,因照片中“地板锃亮”,在微信群里也引发了质疑。

虽然经过有关方面调查反馈,所谓的“贫困户家摆放茅台酒瓶”是空瓶摆设,虽然“地板锃亮”无碍志愿者看望孤寡老人的善意表达。但这样仅仅是就事论事的解释而已,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恰恰是这两起雷同的“慰问质疑”背后的真问题,那就是对看望慰问质量和效果如何保证以及行为和善意释放是否精准到位问题。

“慰问质疑”是提醒更是警示,提醒的是要尽快澄清事实,规范行为,确保成效,警示的却是如何杜绝“关系户”“乱作为”和“送温暖走味跑偏”等畸形。毫无疑问,扶贫送温暖通过看望慰问等形式进行,其目的和初衷是通过这种看望慰问形式,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给贫困对象和弱势群体。但在实行过程中,个别地方个别人出于不同目的,不同程度存在和出现了优亲厚友、近水楼台先得便宜等畸形。比如把看望的物资和温暖当做情感投资和交易,当做自己人近水楼台优先享受的便宜,当做一种变样的福利待遇和不正当交易等等,结果必然是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披上“贫困户”马甲享受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利益,把“雪中送炭”演化为“自己人占三分便宜”的畸形。这不仅是对弱势群体权益的漠视,更是对党和国家惠民政策、民生关爱施与的豪夺和攫取。对这些行为必须要严厉打击,从严惩戒。

“慰问质疑”的出现,再次警示我们,即便是在细致末梢的民生政策落实,也必须坚持原则底线,必须严格规范落实程序,必须坚持阳光公开,必须坚持依法监督,才能确保落实成效。同样,对于类似的“慰问质疑”更要严肃对待,深入调查,从严查处,及时回应民生关切,还原事实真相,才能杜绝此类畸形再次发生,这也是对扶贫送温暖政策善意释放的最大保障和监督给力。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