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黄山 > 正文

生态立县 绿色发展 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黟县样板

2021-10-14 14:13:43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施亚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0月14日,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活动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主题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黟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端,始建于秦(公元前221年),因建置于黟山(黄山古称黟山)南边而得名。全县总面积857平方公里,辖5镇3乡、总人口9.26万,境内有西递、宏村2处世界文化遗产,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4个中国传统村落,完整保存1684幢明清时期古民居。近年来,黟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先后跻身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试点),荣获国家绿色小康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球百佳可持续发展目的地等绿色发展荣誉称号。

一、一村万树,让山更绿。

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黟县2018年以来深入开展“一村万树”三年行动,充分利用农村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五块地”进行见缝插绿。绿化乡村,建设先行。以“一村万树”为载体,在保护好现有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村庄及周边区域绿化,重点抓好乡村庭院、休闲公园、道路绿化、村庄河道和周边荒山荒地绿化工作,积极推广墙体、屋顶、阳台、坡面等立体绿化模式,挖掘绿化潜力,优化人居生态环境。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地方传统习惯,发展木本干鲜果、油料、药材及特用经济林种等传统产业,大力推广香榧、油茶、笋用竹等兼具美化环境、生态和经济价值的种植模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依托林果、林药等生态林产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林产品深加工业、水果采摘业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林业产业振兴。传承文化,营造氛围。采用“一树一策”的方法,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讲好古树故事,推进古树名木保险、认养和挂牌工作。同时,把森林文化融入乡规民约中,树立一批绿色典范,推动“植绿护绿爱绿”意识融入家风家训、村风村貌,形成全社会关注保护森林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新植50万株乡土树”任务,实现66个村全覆盖,每个乡镇建成至少50%以上的示范村,全县建成示范村30个以上。

二、一江共保,让水更清。

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黟县推动河长制实

现“河长治”,累计投入2.66亿元,实现全县各生态补偿断面水质均达III类以上,饮用水源地、地表水和出境水水质断面达标率均为100%。一是发挥群众自治。融合河湖长制、田长制、乡村治理网格化体系,以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安排环境三级监督长152名、监督员534人,依托“基层吹哨、中心调度、部门报到”联勤联动机制,上线运行黟县社会治理综合指挥系统,配套建设“黟家人”微信小程序,实现基层群众发现问题“随手拍”,指挥中心调度问题“快响应”,执法单位收到问题“马上办”的工作闭环,今年以来,指挥系统共受理生态环境类事件497件,已办结490件,总结案率98.6%。二是坚持水岸同治。创新河道经营管理权承包到户试点,成功打造柯村镇、美溪乡“拦河养鱼”河道治理新模式,2017年来累计增殖放流600万尾。科学划定畜牧业养殖禁、限养区,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全县规模养殖治污装备配套率100%。三是打造“生态美”超市。在实行“垃圾不落地”的基础上,探索开设“生态美超市”,鼓励村民将日常收集的烟盒、塑料瓶、废弃电池、农药袋等垃圾送至兑换点兑换积分,换取相应的生活物品。

三、黟路山水,让百姓更富。

精致农业产业带动。立足绿色资源禀赋,将绿色食品作为主导产业高位推动,形成了以黑茶、黑果、黑粮、黑鸡、黑猪为代表的“五黑”农业特色产业。黄山黑鸡、黟县香榧、石墨茶已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五黑”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20年实现综合产值6.1亿元。乡村旅游致富增收。深入实施“生态+旅游”战略,依托优越的田园风光,发展形成了乡村民宿、摄影写生、户外运动等新型业态,成功打造国际山地车公开赛、国际乡村摄影大展等品牌活动,正常年份(2019年)接待游客13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4.8亿元,结合“五黑”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广泛吸引农村能人自主创业、吸纳老百姓参与就业,目前全县发展住宿业主体1195家,“五黑”产业市场主体204家,吸纳就业超4000人。“两山”转化创新践行。借鉴银行分散式吸收零散储户闲置资金并集中式使用的工作模式,以全县范围内的山、水、林、田、湖、草、闲置农房等自然资源为目标资源,将碎片化资源资产通过集中收储,整合提升后推向市场,引入合适的社会资本和运营管理方,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全县66个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3370.8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8488元,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7.9、11.2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6月末居民人均储蓄7.3万元,位列全省前茅。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黟县将紧扣工作要求,坚持系统推进,突出生态治理,做优生态产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施亚磊)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