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 掌中安徽讯(王晨)立冬刚过,中国好人、淮北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站长蔡士兵又开始收拾南下的行囊了。他和他的育种团队即将前往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工作,奔走在田间、试验在地头,只为选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提起黑糯玉米,农业专家以及种植大户自然会想到蔡士兵,正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北方汉子,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使黑糯玉米像口子酒一样成为濉溪走向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品牌。早在1995年,蔡士兵就把目光投在了玉米杂交制种上。此前,我省曾多次组织专家联合攻关,始终没迈过每亩400斤这个“坎”。蔡士兵申请“皖北地区玉米高产杂交制种技术研究”项目,然而项目没有通过批准。面对质疑和不信任,蔡士兵不仅没有失望、放弃,反而更激发出一探到底的决心和热情。调整方案,精心管理,专家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672斤,事实面前,在场的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在1999年的陕西农高会上,西北农林大学教授从国外引进的具有特殊黑色性状的普通黑玉米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这么漂亮,要是糯的该多好!”当时,全国还只有普通黑糯玉米,蔡士兵立即动起了做新品种的念头。那几天,蔡士兵天天蹲守在展位前,软磨硬泡之下,终于求得4粒种子。蔡士兵带着种子前往海南南繁加代基地,与现有品种进行配转,这就是第一代超黑糯玉米的前身。2004年,蔡士兵首次将美国普通黑玉米特殊黑色性状导入自育的普通紫糯玉米自交系中,在国内率先培育出“超黑糯玉米”自交系500多份。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可是皖北地区小麦播种期一般集中在10月下旬,基本赶不上好墒情。针对皖北地区年年抗旱种麦的现状和小麦市场需求变化,蔡士兵在全省率先提出引进推广优质弱冬性小麦品种。消息一出,反对声不绝于耳。
不敢想不敢干,什么事也做不成。在3年联合展示试验的基础上,蔡士兵在全省第一家从山东引进烟优361(烟农19),1996年进入一线试验,两年后便开始见效。蔡士兵还向县委、县政府提出“用5年时间将全县优质、冬性小麦品种使用面积扩大到50%,春性品种面积压缩到10%以下,抓住土壤墒情种早麦、种好麦”的建议,并得到县里支持,被列入每年秋种计划。他当年引进的烟农19成为皖北地区主栽品种,全县70%以上的耕地推广的是烟农19。
经历过“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那个年代的蔡士兵,为了让“粮满囤、麦满仓”,让农民在“吃”字上不再犯愁,他自小就立志长大后在“农”字上做文章。也正是为了这一志向,蔡士兵以严谨的科学学风和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奋斗精神,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为农业科技工作默默奉献,将深情倾注在濉溪大地上。先后完成各级农业科研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目30多项,获得各级成果奖励30项;先后培育小麦、玉米新品种20多个。个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爱岗敬业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第四届、第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专家。2014年破格晋升国家级农技推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