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淮北 > 正文

濉溪县生态农业技术服务协会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成果 

2021-11-10 11:13:20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志强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 掌中安徽讯(王晨 记者 禹志强 祝亮)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在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关帝庙村乐佳农场,濉溪县生态农业技术服务协会会长杨哲林指着百亩左右的示范田介绍:“这里的玉米大多应用了生态GPIT技术,抗病性好、抗旱耐涝,根茎粗壮、叶绿大棒,产量和质量都可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化肥的引进、示范、推广,带来一场农业革命,促使农产品产量逐年大增。然而,连年滥用、过量施用化肥会让土壤受到伤害,板结、酸化、盐碱化、富营养化等问题突显。为了改变化学农业技术污染环境,濉溪县生态农业技术服务协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发展和服务目标,即“研发、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成果,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农民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让生态农业技术革命席卷淮北大地。”

杨哲林告诉记者,一次偶然机会,他听说了双控网捕技术肥料,这是中科院的一项发明技术专利。杨哲林带领协会会员以及种地大户赶赴外地学习先进技术,“取经”归来后在百善镇闫集村春玉米、烈山区青谷村红薯、双堆集镇张圩村花生、烈山区秦集村桃树、临涣镇湖沟村大豆上开展示范应用,并在全县建立20多个夏玉米示范田。施肥期间,协会组织技术人员做好技术跟踪服务,严把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生态GPIT技术和双控网捕技术肥料的推广,促使玉米耐涝能力增强,亩产基本达到1300斤至1500斤。

为了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协会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每天奔跑于各地包地大户和农民的田间地头,在村里举办培训班、在地头召开观摩会、在田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今年,玉米病害、大豆虫害严重,协会及时提供技术方案,帮助农户解决了种植难题。一些减产失收的种地大户主动联系协会,询问种子、肥料、技术相关事宜,表示要跟着协会一起“打拼”,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增加产量。

“未来3至5年,生态农业技术和配套的高新科技产品示范推广一定能遍及全市每个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助力,为产业兴旺奉献。”杨哲林说。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