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 掌中安徽讯(傅天一 李泽鹏 记者 禹志强)近日,记者来到淮北市濉溪县五铺农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基地内景色宜人,教学楼坐落于基地正中,两旁绿树成荫,旁边的农业装备园内农机林立,种类齐全,颇具规模。
“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兴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共同讨论、分享成果。”五铺农场副场长陈锋向记者说道。
濉溪县五铺农场组建于1960年,为国有重点良种场。1999 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以五铺农场为主体组建“安徽省大地种业集团”。主要从事农作物品牌种子引进、培育、试验示范、繁育推广,集科研、生产、循环、生态科普、休闲观光为一体,系安徽省小麦良种标准化繁育基地、黄淮海高蛋白大豆良繁基地、淮北市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960年建场以来,五铺农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农业增产、农民致富为目标,充分运用科技知识,不断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农作物新品种的繁育示范、新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绩,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称赞。
五铺农场实现年营业收入6000余万元,利润15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余家从事良种繁育4万余亩,生猪年出栏2万余头,瓜果蔬菜年生产2000余吨,农机服务10万余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品种粮食、瓜蔬套作、大棚种植15万亩;培养种田能手100人、农机手30人、养殖能手30人、农村经纪人15人。他们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充分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了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生产高产高效。林明月就是基地多年前培育的一位种田能手,培训后,他回到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两个村的农民从事种植,现在年收入已达十余万元。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能仅局限于对场内职工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也不能仅靠场内的技术力量。五铺农场通过项目合作、业务合作吸收了安农大、安徽省农科院、西北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及县农科所、县农技推广中心、县农业执法大队、县科技局相关专家,组成培训团队,对受培人员进行授课讲解;还和县多家培训机构如精英职业培训学校、华磊农业技术协会、少峰职业培训学校、县职教中心等进行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为培训学员提供宽松的学习场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提高学员学习的进取心,融学习于快乐之中。五铺农场利用场文体活动中心进行教学式班级布置,安装空调、音响、投影仪,添置桌椅,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培训室临近阅览室,阅览室里摆放各类农业书籍及报刊,学员课余可以到阅览室借阅自己需要的书籍。培训期间还充分利用农场内的农耕民俗文化和小麦文化博物馆,让学员浏览农耕民俗文化、小麦文化,增长知识,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五铺农场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建设4栋瓜菜育苗棚、42栋种植棚,和全县11个镇22个行政村建立帮扶对接,大棚生产以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推广瓜菜种苗培育、栽培,一方面吸纳贫困户进棚就业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将培训课堂搬到大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直接结合,老师与学员学习内容无缝对接,学问互动,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将原来不懂不明白的问题当场解决。学员除接受培训外,还可课外就业,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运用。
“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除了加强党的领导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业的实用人才。”陈锋表示,高素质农民培训是一项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边培训边实践,造就人才,壮大产业,促进农业科学化、规模化、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加速乡村振兴,五铺农场将继续发挥在高素质农民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市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美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