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 、掌中安徽讯(朱冬 沈兴梅)“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他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和对教育的大爱,以自己的扎实作风和对事业的坚韧执着,给这所农村学校注入了灵魂,诠释了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与教育风采——他就是淮北市濉溪县陈集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杨源。
杨源邀请抗战老兵为师生讲述曾经的峥嵘岁月。
齐心协力,发挥团队作用
2015年11月,38岁的杨源来到了濉溪县最南部最偏远的陈集中心学校,此时他深感责任重大。自走上工作岗位,他紧紧围绕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以幸福学生、成功教师、发展学校为办学目标。
杨源倡导“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滴水穿石的坚持精神,永无止境的超越精神”为学校精神,倡导师生秉承传统、争创优势、彰显特色,着力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他重视校干、班主任和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努力建设书香校园,让师生们浸润书香,不负韶华;他坚持读书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深化德育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师生积极健康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近年来,学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评为市、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平安校园”,县教学质量“显著进步单位等荣誉称号。
立德树人,浸润学生心灵
杨源常说,一定要办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子,要让农村的孩子走出去不比城市孩子差。
在杨源的坚持下,每周一次的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演讲活动不动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积极倡导,调动老师参与的热情,成立了田径、音乐、书法等各类兴趣小组20余个,每周按时组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成为学校亮丽的一道风景;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召开田径运动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校园足球联赛,成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拓展训练、参观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坚定理想追求,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积极向上勇于奋进的种子。
培养农村的孩子做“谈吐文雅、举止优雅、学识博雅、气质高雅”的“四雅”人才,是他的教育追求。他创立的“和风文学社”激发了学生们读书创作的热情,通过“以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和老师探讨,与同学交流”的方式,陶冶情操,拓展视野。
以德为魂,锤炼业务素养
作为一所距离县城最远的农村学校校长,一名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校长,杨源时刻提醒自己:办好学校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依靠教师办学,必须要对教师充满人文关怀。
“只有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才会以学生为本。”每次见到学校教师,杨源主动打招呼问候,并适时根据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最近工作表现给予表扬、鼓励。他公开自己的电话、邮箱和微信,倾听教师的诉求和建议,让每一位教师由衷地感到尊重和重视;他让工会给每位教师送生日蛋糕和祝福,把学校的温暖送给他们;“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当教师有了困难,他知道后会第一时间与校领导一起伸出援手,让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的避风港湾。
在平时的工作中,杨源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身正令行,努力成为全校职工的榜样。他认为,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并外化为正面积极的形象,才能带动全体师生去追赶超越,精益求精。平时工作中,他与师生经常交流,集思广益,吸收中青年优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的长久发展提供动力。
落实常规,加强教学研究
自任校长以来,杨源一直抓常规教学管理不放松,将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在他的带领和要求下,校干队伍一心一意抓教学,凝心聚力抓课堂,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取众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法学法共享,提高教研和备课效率,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每学期一次的优质课比赛,给青年教师提供了挖掘潜能、展现风采、超越自我的展示平台,为全校教师创造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也为教师创设了观摩学习、博采众长、研讨交流的互动平台。这些举措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在浓郁的学习和教科研氛围中,一部分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成熟,毕业三四年的教师就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近年来,在省、市级各类教学、课件制作、一师一优课等活动中,学校教师屡屡获奖。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杨源奋斗在农村教育战线上的座右铭。仰望星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他用奋斗的青春去诠释生命的价值,履行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