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 、掌中安徽讯(周鲁进)曾经以来,少数贫困户在思想上把脱贫看成是政府和帮扶干部的事情,没有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找原因,“什么原因造成的贫困”、“如何才能脱贫”、“致富门路在哪里”。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造成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直接原因。
为坚决摒弃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消极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脱贫致富主动性,淮北市濉溪县韩村镇通过政策宣讲、道德教育、典型宣传、“扶贫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物品等方式,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帮扶干部在提供知识、技术、资金等帮扶的同时,将脱贫的信念、致富的理想传递到贫困户的心里,清除拦在贫困群众心理上的精神障碍,帮助他们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将“要我致富”的思想转化为“我要致富”。
谈起以前的生活,濉溪县韩村镇建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宗军有点不好意思地说:“2014年的时候,我家还是庄上出了名的没‘家底儿’农户,妻子二级精神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勉强自理,儿子四岁,平时做饭、看孩子、干农活等都是我一个人,感到压力特别大,总感觉生活没有奔头,看不到希望,曾一度消沉,啥都不想干、不愿干,成为贫困户之初,我感觉到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问村里要这要那,感觉我是贫困户了,你们就该给我的,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后来通过村干部和帮扶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思想工作,才意识到不能全靠政府的扶持,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过上好生活”。
周宗军在村“扶贫爱心超市”利用积分免费兑换物品
周宗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自从他思想转变后,帮扶责任人他家实际情况,给该户申请了残疾人补贴及精神残疾人药补、一家三口办理了低保、帮助周宗军申请了公益性岗位、发展养殖业等等。几年来,他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4年的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人均纯收入11000元左右。
“去年养了10头猪和7只羊,政府补贴了5000元,一年下来也能收入个两万元左右。今年养了13头母羊和两头公羊,政府又补助了5000元,如果好的话一个羊可生两窝小羊仔,一年可出栏羊25只左右,一年下来养羊纯收入能达到两三万元”。周宗军美滋滋地说。
付胜标,濉溪县韩村镇大殷村村民,妻儿残疾,母亲年老体弱,一家的重担全落在了他一人身上。曾经,面对苦难,付胜标整天抱怨上天不公,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整天“借酒消愁”,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2014年,付胜标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政策,解决了全家温饱和住房问题,可是他自己却没有改变,天天等着政府救助。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针对付胜标一家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首先从扶智入手,树立起他对生活的信心。工作队多次入户同他亲切交谈,谈生活、谈理想、谈责任,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鼓励他靠双手撑起整个家庭,创造美好生活。一次次的交流、一句句的鼓励、一点点的支持,渐渐改变了付胜标,光伏发电、公共服务岗位、技能培训,各项扶贫措施的实施,让他的生活逐渐改善。“要勤劳、要脱贫、要致富。”付胜标转变思想搞起了家庭养殖。养殖7只羊,年增收2000多元;利用农闲在附近务工,年可增收近万元……他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对未来有了信心,一家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周宗军、付胜标只是韩村镇通过扶智扶志破除“精神贫困”、成功激发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韩村镇通过政策宣讲、道德教育、典型宣传、“扶贫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物品、产业就业带动、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破解“精神贫困”难题。
濉溪县韩村镇主要负责同志说:“只有解决好‘精神贫困’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内生动力,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他们‘站起来’、‘走得稳’、‘走得远’。扶贫政策‘拉’、自己往上‘爬’、帮扶干部‘推’,共同努力,让他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共同富裕奔小康,赢得脱贫攻坚事业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