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 、掌中安徽讯(范胜明)“做了好事,就应该宣传出来,就应该让更多的人们比有标杆、学有榜样……”1月10日,笔者走进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镇邹圩村村民邹青家里,一直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的他,通过一番“思想工作”,终于答应了对他无偿献血事迹的采访。
“无偿献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邹青道出了自己无偿献血的初衷和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邹青的孙女在展示爷爷无偿献血获得的众多荣誉。
今年54岁的邹青是一名普通的农民。那是1998年7月,他到上海打工,刚出火车站便发现一辆无偿献血的采血车,好奇的他走了上去,经过咨询了解,得知无偿献血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家庭成员如果遇到不测,可免费用血,且献血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于是,邹青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并一直坚持着。
邹青在展示无偿献血证和获得的荣誉。
2000年4月,邹青的家属徐华因经常出现头疼现象,经住院检查,发现患有脑动脉血管瘤。在手术时,邹青原先无偿献的血派上了用场,价值1000多元的用血,血站全部给予免费提供。无偿献血得到了回报,让邹青十分感动,同时他也认识到这是“爱的储备”。自此以后,他掐着日子算下次献血的时间,再忙再累也要挤时间,就近献血。
经过几年的献血,邹青好像上了“瘾”。邹青说,2003年他开始献血小板,以前捐献血小板的间隔期为28天,2012年国家改为14天,每次捐献前一周都要戒烟戒酒,不熬夜,不吃油腻的食品,以此确保血源质量。他还介绍,每次采血要两个多小时,一次采血小板是患者的1个治疗量,相当于800毫升的全血量。
“以前,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邹青说,那个时候自己在外打工,并按时到附近的血站献血;儿子和儿媳在外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整天出双入对,恩爱有加;爱人在家照看两个孙女,并料理家务、管理农田,里里外外是把好手。但这一切到2014年4月戛然而止,儿子邹辉在工作中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检查,是脑胶质瘤导致的脑血管出血,需要开颅手术。虽然手术挽救了邹辉的生命,但一直没能根治他的病情。在随后的6年多时间里,先后7次住院手术,全免了价值3000多元的手术用血,高昂的医疗费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问亲朋好友借了20多万元。
2018年,经过户申请、村公示、镇核查、县评审等一系列程序,邹青家庭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此,一项项扶贫政策,惠顾这个困难的家庭,让邹青不再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和增收无望、脱贫无门而发愁了。通过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帮扶人的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以及自己的努力,邹青家庭于2019年实现了稳定脱贫。
“我理解他、支持他,因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谈起邹青无偿献血的事,妻子徐华还介绍了一件有趣的故事。去年春天,邹青的岳母因病在连云港某医院住院治疗,邹青和徐华在此陪护。有一天,因需要到外面的大药房买一种药物,邹青一去就是4个多小时才回来,着急的徐华问他怎么这么长时间,他说大药房没有这种药,是从外地快递来的,所以才耽误了时间。了解邹青的徐华怎么也不相信,当即一把抓过邹青的胳膊,上面刚刚愈合的红红的针眼说明了一切,他又献血了。
“脱贫不脱政策给我吃下了‘定心丸’,更坚定了我永久‘拔穷根’的信心。”邹青说,怀揣感恩之心,走到哪儿打工他就在哪儿献血。据统计,22年来,他先后在上海、无锡、合肥、南京、连云港、南京、宿州、淮北等城市,累计无偿献血200余次,40多本无偿献血证密密麻麻地记录着10万多毫升的献血量。除此之外,邹青还成功招募2000余人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全国无偿献血贡献奖金奖、安徽省“献血公益之星”、上海“动力火车奖”等多项荣誉,就是对他无偿献血这一善举的最好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