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赵永莉 特约记者吴传贤)10月28日,记者从淮南市地震局获悉,淮南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2020年,全省地震系统综合考核淮南市地震局从2019年11名上升至第5名;全省防震减灾目标考核淮南市从2019年的第9名上升至第8名。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近年来,淮南市防震减灾工作严格贯彻上级关于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防范能力。
抓创建构体系。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14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2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7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9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全市现有地震宏观观测网点35个,防震减灾助理员94人,实现了市、县区有防震减灾机构、乡镇有助理员的三级防震减灾体系。
抓地震监测预报质量。新增了地震监测系统、地震速报系统、前兆宏观异常核实仪器等软硬件设备,升级了气象三要素观测设备,竖直钻孔倾斜仪钻井项目建设正在推进。对市地震监测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了八公山地震台站标准化改造工作。实现了“一市一网,一县一台”的监测布局,区域台网覆盖率达100%,全市地震震情研判水平得到提高。
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每年开展防震减灾宣传100余场次,发放宣传材料数万份,增强民众防震减灾知识。按照“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为目标,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参加防震减灾科普大赛、动漫大赛、书画比赛、地震应急演练等形式,将防震减灾知识送给每一个学生。
大力提升震害防御能力。按照“地下搞清楚,地面搞结实”的目标,全力推进淮南市活断层探测项目,2020年完成项目招标工作,项目工作方案正在送中国地震局审核,项目将在全市主要城市规划区786平方公里内开展活动断层调查与勘探,搞清主城区地下断层情况;会同市抗震办、市建设局等对全市新建的学校、医院等重大工程进行执法检查,确保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建设。
大力加大防震减灾科研工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地震台是全市防震减灾科研攻坚力量,现有8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6人。近年来,市地震台在省地震局的业务指导下,完成了《淮南市地震构造图》研发工作,开发了“淮南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软件”。完成了《淮南市地震宏观异常核实及群测群防管理系统》《安徽省宏观网点现状调查与思考》等产品作品研发,近年来共完成防震减灾专题论文34篇,省地震局课题5个,市科技局项目2个。进一步丰富了防震减灾产品,提升了全市防震减灾能力。
据了解,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也是淮南市地震系统立足新阶段、谋划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全面推动淮南市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突出制度引领,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淮南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评审稿)》经过征求全市地震局系统、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各县区意见后,召开省市专家评审会,正在按照专家意见进行最后的修改。《淮南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将指引未来五年淮南市防震减灾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升淮南市防震减灾综合实力。
加强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安徽子项目在我市的建设任务,根据省局安排做好试运行和验收工作,尽早发挥效益。做好台网台站运维保障,完成地震前兆观测井建设任务。强化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2020年下半年以来,淮南潘集区附近(东经116.72,北纬32.90)连续多次发生震情事件,市地震局先后多次派出现场调查队前往事发地进行现场调查,经与安徽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沟通,基本确认该系列事件为非天然地震事件,持续开展非天然地震监测。严格落实非天然地震处置要求,认真填写核实报告,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答疑辟谣,消除群众恐慌,实现“从注重灾后救援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
狠抓项目建设,提高震害防御工作水平。稳步实施我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按照时序进度推进活断层探测项目,开展实施方案评审、项目监理预采购、资金申报、项目开工等工作。全面铺开地震区域安评工作。全市六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要全部完成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做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按照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要求,做好全市六区两县的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目前六区两县已委托市地震局统一开展全市地震风险普查工作,市局将按照程序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全市地震风险普查工作。结合全市活断层探测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探明全市地震风险区,为城市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从而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