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淮南 > 淮南新闻 > 正文

淮南多举措治理超限超载成效显著

2021-08-01 22:25:17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李进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赵永莉 特约记者吴传贤) 7月27日,淮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全市治理超限超载工作新闻发布会,据悉,今年上半年,全市立案查处超限车辆2078台,其中:现场执法查处1104台,卸载货物1.7万吨;非现场执法查处974台;查处车货总重超75吨或超限率100%以上货运车辆21台(其中“百吨王”3台);查处非法改装货运车辆95台;行政处罚货源单位1家,吊销本市籍货运车辆《道路运输证》7本;移交公安交警部门处理1049台,驾驶证记分4025分。全市路面超限率控制在1%以下,货运源头装载逐步规范,超限超载车辆明显减少,公路基础设施保护完好,路面通行能力显著提高,治超工作成效显著,交通运输市场保持健康有序发展,为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市交通运输局针对全市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发布具体举措:

加大路面治超力度,突出路警协同联动。2020年12月26日,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正式运行后,坚持完善与公安交警、特警治超大队联合治超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采取“固定检测+流动执法”方式,强化路面治超管控,不断增强执法合力。治超交警、特警与交通执法人员实行统一备勤、统一出勤、统一考勤“三统一”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治超工作流程,在固定治超站点设置交警部门处罚平台,公安、交通共同处理治超案件,真正实现了“肩并肩”式联合执法。上半年,先后开展“百日攻坚”“惊雷行动”“春雷行动”“零点行动”“蓝天1号”“蓝天2号”等治超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超限超载运输、强行冲卡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交通运输市场安全有序。

发挥非现场执法作用,提升科技治超水平。目前全市共建成39个非现场治超检测卡点,具有称重检测、车辆识别、信息提示、视频监控、自动预警和互联互通等功能,逐步提升科技治超水平。一是加强与公安交警部门协同联动。每周定期与市交警支队交换超限车辆信息,对公路动态称重检测系统采集到的故意遮挡号牌、未按标志标线行驶、跨道行驶、走S型路线等违法违规运输车辆,治超卡点电子抓拍、同步传输至市治超信息平台和公安信息化指挥中心,由公安交警部门依法依规查处。二是对故意遮挡号牌或者不悬挂号牌的,通过采取“车脸”和北斗等大数据比对方式,识别车牌和所属企业,进行采集立案查处。三是对治超非现场检测卡点采集立案,长期不接受处理的超限运输车辆,实行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安车辆管理系统“双锁定”,督促车主和驾驶员依法接受处理。四是结合交通环保工作,自2021年3月25日起,全市治超非现场检测卡点同步采集货运车辆“未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撒扬”等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治理运输煤炭、煤泥、矸石等散装货物车辆沿途扬尘抛洒现象。

强化货运源头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年公路货运量30万吨以上的重点货运源头单位监管力度,2021年3月,及时调整了全市22家重点监管货源单位,并向社会公布。各县区交通运输部门、市运管处、市交通综合执法支队按照职责分工,分别采取进驻和巡查相结合方式,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货源单位装载行为,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开展矸石运输专项整治,保护公路生态环境。为切实抓好2021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第二十批信访案件整改工作,针对“矸石运输车辆沿途抛洒严重,导致扬尘污染”问题,我们研究印发了《淮南市矸石运输车辆沿途抛洒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部署各县区交通部门、市交通执法支队集中统一开展矸石运输车辆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检查矸石货源点、堆场9户次、矸石运输企业23户次,运输车辆10557台次,其中:矸石运输车辆752台次,依法查处沿途抛洒矸石运输车辆44台。

强化宣传引导,积极营造治超社会氛围。结合“路政宣传月”活动,利用固定治超站点LED电子显示屏、动态监控卡点情报板、设置宣传台、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和深入货源单位、运输企业、码头、在建工地等,开展送法上门、警示教育、走访调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方式,积极营造治理超限超载社会氛围。在日常执法检查过程中,交通执法人员利用路面执法检查时间,做到检查到哪里,宣传就跟进到哪里,累计悬挂宣传横幅25条,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提供法律知识咨询270余次。

落实信用惩戒,强化治超案件后续处理。在持续加强联合治超的同时,加大治超信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治超案件后续处理“一超四罚”制度,依法运用信用约束手段治理违法超限超载行为。截至目前,累计向淮南市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报送治理超限超载行政处罚信息1041条。同时,结合查处的异地车籍超限超载车辆,向省内11个地市发出抄告函37件,进一步加强源头管理,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超限超载运输违法成本,逐步实现道路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不敢超、不想超、不愿超”的目标。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