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地名异彩纷呈、繁若星辰,
其中,有一种地名尤给人清新脱俗之美感,
那就是带“花”字的地名。
“花”字地名得名于花,
而地名也因花而广为传播。
这些与众不同的“花”字地名,
是庐州地名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花苗地 记录了红色革命历程
巢湖北部,夏阁镇元通村境内,有个村落叫花苗地。这里,山岗上,先民曾建有石坝田;山岗下,水泽农田,植被丰富,青绿养眼;山岗间,建有烈士陵园,是后人缅怀先烈之地。山岗环聚着明清时期早期移民,多姓融合,和谐相处。
从板桥到八字口的八板路,曾是东黄山南侧一条山路。经过乡村道路升级改造后,原来水泥小路,扩宽成山区柏油公路,周围交通出行环境大为改善。造福一带的八板路,被称为乡村与外联系的致富路。山区土特产通过便捷公路交通,源源不断输送到市场。
○记录了红色革命历程的花苗地 杨钧 摄
坐落于村边的花苗地烈士陵园,不仅记录了当年巢北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历史,也成为如今人们追思缅怀先烈的地方。
1938年春,在当时巢县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转战烔炀夏阁一带,进入刘仁庵山里打击日伪。投机革命的二分队曹明仁勾结日伪,于深夜闯入一分队杀害了方纯一、王凌云等七位同志,制造了“刘仁庵事件”。如今,七位烈士均安葬在花苗地烈士陵园里。
1942年,在“五公庙战斗”中,新四军38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2004年冬,烈士陵墓从尉桥迁到花苗地。
如今,花苗地烈士陵园经过修缮改造,成为巢北庄严之地。烈士浩气长存,后人铭记。
四周环山,彼此相连。在花苗地分别有着大尖山、抱老母鸡山、张家山、梳子山、团山包、马家大山,以及烈士陵园坐落的杏子山等。站在杏子山下,环顾山谷,丘陵错落,红土地上花苗地风情浓。瓜蒌种植成为花苗地山区扶贫致富举措之一。
作为东黄山余脉,花苗地一带山岗连绵起伏,海拔不高。早期移民的先民,曾在山上垒石为框,错落而开。每处垒石间积有几分地,形成石坝田,用来开垦种植。后逢山水洪涝,冲垮石坝田。旧时,山区水利设施落后,山谷多地质灾害,先民移居岗地高处,薄亩田地以维生。
○花苗地烈士陵园 杨钧 摄
山谷下的花苗地,建有排水鸿沟,历史上分为四个大队。村中姓氏有齐、王、杨、陈、冯、李等。部分村民口音有着安庆皖西南一带方言语尾,这点和东黄山其他移民相似。
清时,安庆纷争不断,拉锯时间久,民生苦难。许多安庆桐城潜山一带乡民,逃离家乡,选择就近于大别山里隐居,或者选择朝东北方向,顺着巢湖岸线,一路奔波到巢湖北部地带,见山高林密,荒于人烟,便落户于此。花苗地地带也有汪姓,早于明初开国时期,从江苏句容迁到此地落户。
花苗地面积不大,一村多姓不仅记录了一段时期内百姓移民过程,也折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变革。青山绿水,村郭人家。花苗地一带有山水、人文,也是缅怀先烈之地。随着巢北大力发展,这里不仅有乡旅,还有与农相关产业。好客花苗地,热情地欢迎着四方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