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钱轻,上黄屯
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位于庐东南山区和水乡交接处,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明代,黄屯为庐江九镇之一;清代,黄屯为庐江十二镇之一;民国时及新中国成立后,黄屯有时为保,有时为区、乡、公社。
黄屯,因东汉末年黄穰起义屯兵于此而得名。随着历史的演变,渐为村落,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集镇功能的老街,迄今穿越历史时空1800余年。
○黄屯
史料记载,黄穰起义发生在东汉灵帝光和三年(180年),后人为纪念黄穰,将黄穰当年屯兵的地方称为“黄屯”,渐而成为地名。当年黄穰以山洞为帅府,将帅旗(杆)屹立府前山峰,后人称此峰为帅旗峰;义军安营扎寨之地,名黄城寨;每日于山冲演习操练,长约十里,地名为“黄演冲”等遗迹、遗址,遍及黄屯境内。
1800余年来,老街黄屯闻名遐迩,是一处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外面的物资及圩区的稻米通过长江、西河,再经黄屯河到达黄屯古镇,销往山区。而黄屯山区特有的资源,如竹器、木器、木材、山货、茶叶、药材等,也经过黄屯河销往各大城市及圩区,供人们所需。
黄屯老街能够繁荣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黄屯山区是江北重要的竹木、茶叶、山货产地,其中主要是毛竹。黄屯毛竹种植面积达七八千亩,号称万亩竹海,在江北毛竹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黄屯老街的贸易,竹制品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黄屯的竹编篾器品种繁多,从农业生产用具到家居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这得益于黄屯河水路运输便捷,黄屯老街的篾器远销上海、南京、芜湖及巢湖、合肥等地。皖江一带流传一句俗语:“本钱轻,上黄屯。”指的是黄屯老街竹编篾器,成本低,销路广,适应小本买卖。一年四季,各地客商云集。
长时期的集市贸易繁荣与发展,形成了黄屯老街独特的地域文化。黄屯老街目前尚保留明、清建筑100余间,其中明代建筑3间,清代建筑102间。2015年,黄屯老街被列入首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之一。以黄屯老街为中心的整个黄屯地区村落群,方圆十几里,这其中既有人文角度的移民文化和古迹文化,也有地理角度的山水文化与植被文化;既有工艺角度的建筑文化和雕刻文化,也有文艺角度的说唱文化和娱乐文化;既有民俗角度的年节文化和敬祖文化,也有民生角度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
老街人最自豪的是“黄屯龙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场面宏大。黄屯龙灯最少为九节,每年增加一节,最长时为民国三十六年,共三十七节,长达六七十米。解放后,几次参加县城灯会,黄屯龙灯都夺得头奖。
○黄屯龙灯
相传在东汉末年,起义军领袖黄穰的女儿正月十三出生,黄穰想举办宴席庆贺,可正月十三是杨公忌日,唯舞龙可以消灾,可是大家又都没有见过龙,便决定按照附近龙拱山的模样来扎龙灯,因此黄屯的龙灯是一拱一拱的,也称作拱龙。刚开始,龙灯是比较简易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喜庆。后来,黄屯古街多灾多难,经历了太多兵灾、水灾、火灾与瘟疫,但黄屯又是水陆要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总能在灾后很快重建并且繁荣起来。因此,古街人民又赋予龙灯更多的寓意,吉祥与期盼,龙灯的样式与玩法也逐渐复杂。每年腊月,牵头人便早早地通知各家各户出钱凑份子,扎龙灯。龙灯分老龙和子龙,青壮年舞老龙,还要请街上最有名望的老人牵龙须;十五六岁的孩子舞子龙,子龙舞到哪家,哪家的主人便要放爆竹,算是接灯,末了还要包上一些喜钱,以祈求来年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