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富的合肥方言中,
就有很多带地名的俗语,
其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中展现出庐州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
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那些蕴藏在地名俗语中
庐州浓郁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
张家山的锣鼓——各敲各的
巢湖南部石壁山有一座朝阳庵,为明代宗教遗迹。是处群山环绕,溪声鸟语,置身其中疑似世外。清人陆龙腾触景撰联:“石瘦云肥,时看鹿踪来竹户;人幽山僻,莫教渔艇问桃源。”元明之际,张氏先人为避战乱,选择石壁山为耕读家园:“张姓民人世居其地,因概名张家山。”
张氏族人在适宜人居的石壁山生齿日繁,先后修谱建祠以正源流、明辈分,祠堂每年祭祀时都例行唱戏。巢湖流域有望风采柳习俗,百姓似乎生来爱唱,所以该地既有秧歌、门歌,“民歌之乡”的称号着实经过官方认可;又有含弓戏、庐剧,“亚父山小刀戏,自来腔”足以表明庐剧的起源。作为巢湖百姓的一分子,张家山张氏族人的歌唱传统,比其他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甚至在祭祀唱戏的基础上,自发组织成立了亦耕亦唱的宗族戏班——徽剧班,每当农闲或者邻村重大喜庆,均出场演出。至20世纪60年代,张氏祠堂还保存着一套可拆卸戏台与相关表演道具,锣鼓家伙,样样俱全。
○张家山 杨钧 摄
“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得锣鼓喧天,那军不到三千,拥出个将一员,雄赳赳威风武艺显。”唱戏离不开锣鼓,要用它们来开场、显示情节、烘托氛围,也离不开唢呐、二胡。这些道具,张氏戏班一应俱全,这些技艺,张氏族内均有其人。歇后语“张家山的锣鼓——各敲各的”,就是说他们能够做到按职分工、各司其职、互不干涉,配合得非常默契,显示张家戏班是一个成熟的戏班、一个走上了轨道的戏班,不是民间所谓的草台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