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汪圆圆 陈昌根) 日前获悉,“中国渔网第一镇”巢湖市槐林镇申报的“织网技艺”,被收入合肥市人民政府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织网技艺”正是这样,它是扎根于槐林镇的传统技艺,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槐林镇渔网生产起源于传统的手工业,在该镇,渔网编织是不可或缺的劳作。据文字记载,200多年前,临湖而居的槐林人,一边种田,一边打鱼,起初,他们用麻搓线,女人们用搓好的麻线织网以供捕鱼,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手工织网的材料由麻线到蚕丝,再到尼龙丝,一直持续了160多年的历史。直到1995年春,该镇引进了第一台现代化渔网编织机,机械逐渐代替了手工编织。但槐林人的织网技术依然运用在渔网生产的各个环节。
临湖而居的地方特别多。槐林镇这座不起眼的地方,早在2012年就已获得“中国渔网第一镇”殊荣,造就了不少拼搏、奋斗的故事。织渔网有如打毛衣做女红,从六七岁的孩子到九十多岁的老人,男女能做,老少咸宜。槐林人靠着梭子在手里“引、提、绕、拉、收”,迅速地结成眼、打成结、连成网,一年四季不停歇,特别是走过百余个春秋,让渔网一路发展成为本镇支柱产业、巢湖市支柱产业之一,使槐林渔网“撒”遍全国,网落全球。槐林渔网成就了槐林人勤劳、朴实的性格,更体现了槐林人开拓创新、勇于争先的精神。
自2003年起的每年的九、十月份,槐林人都会为渔网编织技艺举办专门的民俗比赛,场面隆重、氛围浓厚。
织网对于槐林人已不单单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文化,是一份乡愁,是一份槐林人与之不可分割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