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忠诚写在人间,顺着铮亮的平行线,将动人的五线谱画在天宇……”
张作盛是合肥供电公司配网运营中心配电不停电作业班的班员,送电、销户、故障抢修,这是他的日常工作;“尽量采取带电作业方式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范围和停电时间”,这是他的工作性质,这样的工作,张作盛已经干了9年。
1990年出生的他,将9年的青春都献给了工作,把年轻的力量融入电网建设,用步步坚实的脚印践行“强国有我”的时代最强音,他说,“要担得起坚强电网的脊梁,也做得了智慧电网的桥梁”。
从零开始打磨
采访当天下午,张作盛没有外出任务,他来来回回拿了很多次钥匙,为的是寻找一个合适的采访场地,最终定在了绝缘工器具库房,这里安静,他也熟悉。
那天不热,但绝缘工器具库房的温度仍旧很低,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性,绝缘工器具库房内安装了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门口处还有白纸打印出来贴上去的“随手关灯”。
“这是绝缘服,但我们一般会穿这种绝缘披肩,这些都是手套,工作时要戴三层,一层纱手套,一层带电绝缘手套,一层羊皮手套。”张作盛一边介绍,一边将这些都利落地穿戴在自己身上,用动作丰富文字内容。
他对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很熟悉,但刚参加工作时,他带来的只有大学四年的理论知识。
张作盛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浙江大学”的名气相比,合肥电力公司的工作,显得相对基层。
但张作盛有自己的看法。“从学校出来到生产一线,发现学校学的很多东西并不是在现场能够直接用起来的。”这份在他人的评价系统里可能被归为“基层”的工作,张作盛却谨慎对待。
2012年,他以新人的身份跟在“师父”身后,从零学起,在现场通过看、听、实践,慢慢熟悉所用的设备、材料、工具,了解作业规范、流程和安全要求,他现在的一身本领,都是在时间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进来工作,就是要从基层开始锻炼。”他始终觉得,实践才能出真知。
用热爱诠释担当
9年的时间并不短,足以让张作盛改变对这份工作的情感——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
热爱,与技能一起,构成了这个岗位上的张作盛。
提及工作场景时,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百姓”,和老百姓打交道,他觉得是工作的优势。
“特别是在小区进行故障抢修时,通过自己的能力,让小区恢复通电,老百姓在下面鼓掌、加油,我其实是比较感动的。”除钻研工作之外,张作盛也很善于感知,很珍惜老百姓真诚的感谢,这是带动他努力工作的“电能”。
从一个“门外汉”到这个领域的技术骨干,张作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整个合肥市供电可靠性,让老百姓用电更舒心,这对于他来说,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2021年7月21日,张作盛将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带到了更远的地方——河南郑州荥阳市。
7月18日至20日,河南郑州等地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我第一次做驰援这样的工作,当时就觉得,河南同胞需要我们过去。”作为合肥供电公司首批驰援河南保电队伍的领队,接到上级命令之后,张作盛带着其他5名队员,连夜赶往了荥阳市。
驰援郑州的十天时间里,张作盛去过污水处理厂,也到过各个小区,一直在做保电工作。“最后保电的小区大概停电六天时间了,当时我们的电源车开进去,看到我们是安徽的,就有大妈说,‘你们可吃饭啦,要不要给你们搞点饼吃?’”
在郑州驰援的日子里,张作盛感受了河南人民的热情,也体会到了这身工作服的重量,“河南人民在说感谢安徽,感谢合肥,感谢国家电网,语言比较朴实,我感觉自己好像做了一点事情,能够让郑州百姓觉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老百姓的感激,让张作盛内心更加充盈,这份实打实的满足感,让他将爱投注到了工作中,再回馈给百姓。
赋予自身使命感
一毕业就从事这份工作,多年的坚持,让张作盛对这一行生出了更多的期待。
现在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停电时间长、经常停电的工作方式,已然不太适合,所以“不停电作业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以后工作量会越来越多,我们的队伍也要慢慢地扩大,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承担这样一种担当和使命。”
位于“90后”行列的张作盛,将自己归为配电不停电作业班的“中坚力量”。在这个班组中,很多老师傅都快到了退休年龄,急需一些年轻的同志顶上来,承担责任,而张作盛就在其中扮演着传承的角色。
带电作业的专业性很强,对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导师带新人时,一般要签订合同。张作盛虽没有合同规定的导师身份,但实际上,他在工作现场正履行着导师的职责,告诉新人哪里有危险点,怎么去辨别,如何去防范,他希望,能有更多像他这样的“中间力量”把下面人带起来。
“我觉得不停电作业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领域,想在这个方面更深地去钻研,促进整个合肥地区的不停电作业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然后更好地为百姓服务。”这是他给自己定的目标,他也正用青春,书写职业的梦想。
出品人 | 王能玉
总监制 | 沈学辉
策划 | 樊立慧 宋娟
设计 | 张弘 方倩
本期文字 | 李进
视频剪辑 | 李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