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为保障全省电力可靠供应,解决“十四五”期间存在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缺口,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电力供应保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
安徽是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最为严峻的省份之一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电力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和最大负荷年均增速分别为8.2%和8.7%,居华东第1、全国前列。“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在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下的发展机遇期,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将继续带动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已将我省2022—2024年电力供需形势确定为红色预警,是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最为严峻的省份之一,需要提前谋划,保障未来三年的电力供应。
初步测算,全省“十四五”电力需求将保持年均7%左右的较快增长,2024年最大用电负荷达到6530万千瓦,依靠现有电力供应能力及省际间临时电力互济已难以满足高峰用电需求,存在较大的电力供应保障缺口。因此,我省制定《行动方案》,妥善解决2022—2024年全省电力供应缺口问题,保障全省电力可靠供应,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满足全省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电力需求。
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是:确保规划内的煤电、抽水蓄能、生物质能等1055万千瓦项目按期投产;在负荷紧张时段,争取白鹤滩过境特高压、长三角年度互济等省外电力600万千瓦;新增应急备用电源、气电、储能等灵活性电源400万千瓦;通过有序用电等电力需求侧管理手段,减少尖峰负荷400万千瓦。
新能源为主体 解决“卡脖子”等问题
根据行动方案,我省将按照既定施工路线图和时间节点推进项目建设,确保规划内煤电及抽水蓄能项目按期建成投产。按期完成主干电网项目建设,提高地区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加强与其它省份合作交流,提高特高压直流落地安徽容量,落实长三角区域年度省间互济,争取电力富余省份临时外来电。统筹优化源网荷储各个环节及风光水火储各类资源,推动储能项目建设,保证生物质发电项目满发稳发。优先在电力负荷中心,布局建设气源有保障的燃气调峰电站项目。
鼓励即将到期服役煤电机组通过等容量替代方式新上高效清洁煤电,关停机组在保障安全和供热前提下,转为应急备用电源。积极开展新能源制氢储能等新型电力顶峰方式研究,试点推动供热机组开展储热、热电解耦改造。
引导建筑用能优化,通过热电联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途径,降低城市负荷中心夏、冬空调用电尖峰负荷。提高天然气、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和终端利用效率,减少能源利用中间环节消耗。
按照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优化运行方式,及时解决部分区域电网“卡脖子”“送出难”等问题。履行年度电煤中长期合同,增加发电企业省内煤矿年度长协量,优先生产电煤并加大省内发电企业发运力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新建、改扩建方式提高电煤储备能力。
争取过境电力,锁定部分临时省外来电
在增加省外电力受进上,利用好安徽内陆省份的区位优势,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争取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两回直流过境安徽时各分电100万千瓦以上。同时积极与福建、四川、青海等电力富余省份对接,签订政府间市场化协议,锁定部分临时省外来电。在增加区域内调峰能力上,充分利用皖浙、皖沪在高峰负荷时段的差异,采取容量置换方式开展省间互济,解决安徽早晚部分时段的顶峰问题。
在“双碳”目标大形势下,出台政策鼓励即将到期服役的煤电机组提前关停,转为应急备用电源,仅在“夏冬双峰”等供电紧张时段顶峰出力。同时由于即将到期服役的煤电机组大多为能耗较高的老机组,关停部分容量置换为高效清洁煤电机组,有助于降低省内整体能耗水平。
我省还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试点新型电力顶峰方式。转变传统电力仅依赖火电调峰的保供思路,推动能源领域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积极开展新能源制氢储能、氢燃料电池发电、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等新技术与新能源机组发电相结合,通过新的“储电”方式调整新能源出力曲线,实现新能源机组“削峰填谷”。同时试点推动供热机组开展储热、热电解耦改造,通过储热方式将高峰时段的热负荷供应调整为电负荷供应,提高机组顶峰能力。(记者 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