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仔细察看巢湖水势水情,听取环巢湖主要圩口分洪及周边湿地蓄洪、巢湖综合治理情况汇报,了解防汛物资和大堤加固情况。他强调,要坚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尽快恢复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一年来,肥东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践行初心使命,鼓足干劲闯劲,在灾后恢复与重建、绿色发展等方面积极作为、率先示范,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一年内未发生内涝汛情圆满度汛
十八联圩位于肥东县长临河镇西北部,规划面积27.6平方公里,整个区域是十八个圩子,连成一起叫十八联圩,是巢湖滩涂地。早在2016年发生洪涝灾害以后,肥东县委、县政府决心彻底改变该区生产生活状况,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退居退耕退养”三退工程,打造人工生态湿地。
2020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2020年入汛以后,巢湖水位多次突破历史极值,合肥市率先启用十八联圩及周边圩区蓄洪。习近平仔细察看巢湖水势水情,听取环巢湖主要圩口分洪及周边湿地蓄洪、巢湖综合治理情况汇报,了解防汛物资和大堤加固情况。他强调,要坚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尽快恢复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肥东县长临河镇政协联络组组长龚志斌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巢湖大堤罗家疃段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要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做好防汛减灾和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一年来,肥东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迅速开展了灾后重建和生态恢复,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恢复正常。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的一周,长临河镇就开展受灾转移群众有序返村工作,全方位清理村庄水毁垃圾、无死角开展卫生防疫消杀、零距离帮助群众安全回家。全面开展蓄洪区780户受灾户核灾工作,派驻10个工作组、30多名工作人员,公平、公正、公开做好核灾登记和张榜公示,实际发放圩口内补偿资金1850余万元、圩口外补助资金880余万元。
为减少水患,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通过群众意见征集,肥东县全面提高城镇、村庄防洪标准,累计投入约500万元,新修建长临河新河路(桥)建设工程,完成了星光干渠等5条道路灾后恢复重建。
截至2021年5月底,肥东县453处水毁水利工程已全部修复完工并发挥防洪减灾效益,累计投入资金9171.75万元。
对属于危房的26户81间全部纳入危房改造并完工,发放灾后重建补助资金36万元,所有水灾受损贫困户已全部入住新房;发放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800万元,修复水毁农田1.1万亩。
“政府不断关心,生活生产恢复很好,我们在家就种点菜,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每个周末才回来住两天。农村现在人少了,但是环境很好,每个村都有清洁工,生活感觉越来越幸福。”长临河镇长临社区居民丁善恩说。
完善排涝体系,是防洪防涝的另一项重要工作。肥东县对南淝河、店埠河、巢湖等堤防进行加固,实施防洪排涝工程、低洼易涝区排涝工程,计划分批建设排涝站19座,加强城市防汛排涝应急管理,全面提标排水管网系统。
一年来,肥东县长临河镇未发生一起汛情或内涝,今年夏季圆满度汛,实现了保一方安澜的目标。
保护生态“巢湖”明珠更绿更美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800里巢湖岸边,深情指出,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肥东县始终践行“生态为本”的发展理念,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践行者和800里巢湖的坚定守护者。
一年来,十八联圩绿色生态保护建设得怎样?
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李家政告诉记者,2020年7月19日,十八联圩正式启动蓄洪,当时的水位蓄增蓄水率大约是1.6亿方,圩区全部被淹没了。
李家政说,这一年来,公司认真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生态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加快建设,目前一期受淹的植物,通过自然恢复生长,长势良好;二期重新按照生态蓄洪区的定位规划进行调整,今年7月底已修复完成;三期工程,于今年4月底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正在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全部的土方工程,明年7月份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四期工程已经纳入水利部150项重点工程。整个湿地预计2023年全部完成,实际建成后将充分发挥生态湿地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为巢湖这张合肥最好的名片做出最大的贡献。
除去十八联圩湿地建设,巢湖之滨的肥东县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推广水稻绿色种植、农户厕改等多种途径,打造巢湖治理的“生态样板”。
2021年2月,长临河镇日处理量达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营。实现服务人口达2.8万的规模化服务,采用最新的工艺化处理技术,并由具备专业资质的企业进行专业化运营,出水水质严格执行城市污水处理厂标准。
肥东县率先在合肥全市推广水稻绿色种植,推进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水稻绿色种植全覆盖,确保2021年化肥农药“零增长”,2022年“零使用”,水稻绿色种植面积1万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截至目前,肥东县全面完成巢湖流域渔船和渔民退捕任务,全县206户渔民已全部退渔转产,累计收船752艘。连续举办7场退捕渔民就业专场招聘会及2期家政服务员培训班,促进退捕渔民稳定、高质量就业。
此外,肥东县继续对农户厕所进行改造,以环巢湖1公里范围内52个较大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探索生态净化、管养合一等改水改厕方法,目前浅溪河、平浒已动工,让人民群众“方便”真的方便起来。
偏远小山村变身网红打卡点
沿着一条蜿蜒水泥路村道,便进入了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山口凌村。
村庄依山而建,映入眼帘的满是绿色,环境宜人。在村庄入口处两侧都是田地,一侧是十多亩的花海,一侧是种有各类蔬菜的菜园,“绚丽的浪漫”与“朴实的生活”在此相遇相融。不经意间,像是闯进了诗人笔下描绘的悠然“田园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洪水退后,要防止蓄洪区内出现水退人进的现象。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能同自然争夺发展空间。”
长临河镇立足生态优势,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旅游相结合,以项目为突破,做好“无中生有”的挖掘文章、“有中更美”的塑造文章、“美中铸魂”的特色文章,深耕生态游,厚植文化游,将巢湖北岸打造成为最好名片上的最美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我们村镇干部群众精神上倍感振奋。一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撸起袖子奋力开拓社区发展新局面。白马社区以乡村旅游为主线,以民宿、产业为引擎,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目前山口凌自然村民宿项目于2021年元月1日正式开业,周边游客络绎不绝,也是网红打卡点之一。”8月16日,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党委书记宣典胜告诉记者。
2020年,在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合肥市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启动了山口凌乡村振兴项目,利用村庄内闲置的小学场所,以及部分村民的房屋,打造精品民宿小院和乡村综合体,致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旅游给我们社区带来了劳动就业,促进了社区的环境提升。”宣典胜说。
长临河镇政协联络组组长龚志斌告诉记者,一年来,长临河镇结合文旅小镇,不断改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肥东县以长古旅游公路为轴线,选择蓝山湾、六家畈文旅小镇、浮槎山风景区、长临老街等高质量文旅项目进行路线布设,将沿线资源串珠成链、串点成线。目前,全县在建、拟建文旅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重点打造“住民宿到肥东”旅游品牌,盘活利用巢湖岸边闲置农房用于发展民宿,建成42.2公里乡村旅游绿道,在巢湖东岸形成以四顶山居、畈塘·拾吾舍民宿为代表拥有26家特色民宿的“环巢湖民宿集聚区”民宿集群。2021年5月,长临河镇被安徽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命名为“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
科技“蝶变”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安徽创新馆时指出,“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要继续夯实创新的基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三角区域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科技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位于白马山下的长临河科创小镇是省市构建环巢湖科创走廊的缩影,见证了长临河镇在科创示范上从无到有的“蝶变之旅”。2021年7月,随着长临河镇科创小镇管委会顺利挂牌,再次跑出加速度。
2020年12月底,总投资3.5亿元、占地90.7亩的长临河科创小镇启动区投入使用。正在谋划建设的科创小镇一期项目,占地417亩,投资约8亿元,建设15万m2战新产业园区。
园区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新产业研发为发展方向,中科大光栅项目、海森生物医药、海外人才离岸基地、肥东科创孵化平台顺利签约落户。目前,园区新建35kV变电站,总投资约6300万元,已完成70%左右。投资4000万元,拟新建长临河卫生院,占地30亩,设置床位120张。
如今的长临河,田园更美、生态更优、群众生活更幸福,正在沿着文旅产业和科创产业之路,向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