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黄庆松 孙佳)4月18日上午,阳光和煦。安徽巢湖市烔炀镇曙光村黄付自然村脱贫户汪国良和工人半蹲在院落空地上忙碌着。“再过十多天就要水稻插秧了。插秧前水稻田要旋耕,我们正在为旋耕机安装一台抄平铁架,这样旋耕后水田就平整多了。”汪国良边忙边说。
抄平铁架还没焊接完,汪国良又将一只大塑料桶麻利地搬上三轮车,直奔1公里外的桃园,为正在挂果的52亩桃林治虫和喷洒补钙剂。
走进汪国良桃园地,眼前桃园不同品种桃树错落有序,枝繁叶茂,枝叶间一个个小毛桃探露出来,汪国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按照这长势,今年这片桃园将有好个收成。”汪国良笑着说,接着他轻轻按动手中的遥控器,开始忙碌治虫。“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我把这里流转下来开始种植桃树,还套种了西瓜,去年桃子和西瓜都丰收;今年我准备在桃树林改套种黄豆。”
在这片桃林北侧还有一大片种植了小麦、油菜的旱田,田里的小麦正处于抽穗与扬花期,而油菜则即将进入成熟期;再远处,则是连片的水田。“这一片曾全是抛荒田和荒冈地,现在我全部流转了。”汪国良感慨地说,“以前我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天天起早摸黑为生活奔波;现在我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如愿摘掉了‘贫困帽’,并通过流转抛荒田成为一名家庭农场主。”
上个世纪80年代末,22岁的汪国良结婚后夫妻二人辛勤劳作,生活幸福,并育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还靠种田、跑运输等积攒了5万元存款。不料妻子被查出了患有不治之症,此后10年时间里,汪国良为妻子治病四处奔波,5万元也花光殆尽,但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妻子。“这10年生活现在回想起来都泪,太艰难了。”汪国良回忆说,“这10年光看病就花了40多万元,其中借款有20多万元,生活极为艰难。”2014年,汪国良家庭因病致贫,成为曙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然后汪国良妻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大女儿又患上同样病症,汪国良又继续奔波为大女儿四处求医治病。直到现在,大女儿病情依然靠药物维持。
借债、治病、生活......面对种种压力,好在汪国良并没有被击垮。2013年,汪国良看到黄付自然村有大量抛荒田和岗地,在镇、村的帮助下,他决定借款5万元流转了150亩土地。2015年起,大女儿看病可以享受医疗费报销,而且比例逐年加大,直至现在全免费。流转土地,再加上政策扶持、镇村帮扶,汪国良的生活终于出现转机,2016年汪国梁家庭顺利脱贫。脱贫后的汪国良没有安于现状,他注册成立了“巢湖市烔炀镇国良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到今年他流转土地规模扩大到360亩。而如今,汪国良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家庭生活也走上了正轨;小女儿医学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合肥安家落户了。
采访中,汪国良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能脱贫奔小康,主要还是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他说,医保政策解决了大女儿看病贵难题,大大减轻了经济压力;自己还享受到了国家危房改造政策,住上了安全住房;此外,农场还通过小额信贷政策购置一台多功能旋耕机,解决了人力不足问题。
曙光村党委副书记杨佳佳介绍,汪国良干事勤奋、不等不靠,日常的田间管理都是他自己不分昼夜地在地里干活;而到了大忙季节时,他还会请村民帮忙,为村民增加一定经济收入,回报社会。
在桃园地采访时,汪国良一边为桃树喷洒药剂,一边畅想自己的下一步发展“蓝图”:“我每天都在思考怎样深根细作水稻种植,提升水稻品质,打响国良家庭农场水稻的品牌;我最大的愿望是想为桃园加盖一层挡雨顶棚,在桃园里养殖珍珠鸡、喜头鹅等禽类,开启林下立体种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