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周永康 记者曹开发 文/图) 施宏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毕桥镇东部,总面积8.8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组,全村共有住户1047户3476人,耕地面积3100余亩,茶园5200余亩。2014年以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约4000元,村集体经济负债40余万元,全村贫困户125户393人,贫困发生率10.4%,是一个长江下游丘陵与冲积平原交汇地带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自从习总书记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如今的施宏村,翠绿的茶园整齐划一,茂密的森林挡住了视线,零星的水塘如明珠洒落在田野,宽敞通畅的公路四通八达,新铺的水泥路已经实现了“村组通”,不少地方已经实现“户户通”。不同于北方平原的聚居村屯,丘陵散居的村落自有独特的味道。“现在的施宏村,是白天不见村,晚上不见灯。”——施宏村的陈厚荣书记笑着说。笑容下是深深的皱纹,皱纹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脱贫成绩单。现在的施宏村,2018年实现了贫困村出列,2019年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里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304人,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100%,教育资助落实率100%,住房安全率100%,饮水安全达标率100%,中小学辍学学生为零,村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000元提高到人均21000余元,村集体由负债40万元转为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稳定超过50万元。
树牢“四个意识”,发挥堡垒作用
——思想认识扎根深,政治站位立的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给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思想上带来了最坚决的支持,“四个意识”牢牢扎根,党建工作与扶贫“两促进、双提升”。几年来,村里“三会一课”制度化、常态化;特色党小组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脱贫攻坚中带着“泥土气”问题变成了党小组会上“火热”的议题;组织生活会的“严、强、转”新风,吹得党员干部精神为之一振,一帮人拧成了一股绳。在这里,“高标号水泥”浇筑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更强了。
——一片真心鱼水情,扶贫为民在于行。为了全面做好全村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三落实”,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班子,用心用情干起了“绣花”工作。一帮人对全村现有99户脱贫户和200多户一般户进行走访摸排,把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不留死角地看了个“底朝天”;为了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结合收入结构量身定制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社保兜底等政策不遗余力地盘了个“底朝天”;为了村里交通、水利等“双基”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结合每张入户调察问卷,完善更新项目资料,细致地宣传相关政策,把脱贫攻坚战每项工作的落地,也操心了个“底朝天”。
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贫困村要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强,带动脱贫能力才能有效发挥。”5年来,施宏村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趟出了一条地方特色结合紧,带动脱贫能力强,固化资产收益稳的产业壮大之路。
——“村要富,集体经济要先富”。5年来,施宏村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高速驱动乡村振兴不断向前。围绕“一村一品”的主导——茶产业,实施扶贫项目12个,使用财政扶持资金449.02万元,实施非扶贫产业项目3个,使用财政扶持资金103.21万元,村集体配套资金160万元,五年来总共建成优质茶叶种植示范基地471.97亩,带动周边发展优质茶叶基地2000余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1.36万元。通过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常年带动本村贫困户150人务工,人均年增收约5000元,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挣钱顾家两不误”。
——“产业强,龙头企业更要强”。施宏村立足该村的两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和安徽黄魁茶业有限公司的特有优势,强龙头做配套,共建高端茶叶黄魁扶贫产业基地。村委会牵头整合村民零散土地,建立高标准水肥一体化基地并托管经营。龙头企业发挥“栽植技术强”“下游市场强”优势,通过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提供务工岗位、保底收购鲜叶以及订单式生产等,进行了全产业链带动发展,有效促进贫困户和地方茶农增收。扶贫基地建成以来,每年带动贫困务工人员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也为村集体带来17.2万元的稳定收益。
——“收入稳,固定资产底要稳”。施宏村从2018年开始落实村级民主决策,重点实施扶贫资产收益项目。把村委会的精力从项目专业经营中解放出来,让专业人干专业的事,通过参股形式保障稳定收益。2018年,联合宣城市永辉茶叶有限公司实施有机茶加工扶贫项目,东庄92亩扶贫基地以年均10万元成功发包,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4.92万元;2019年,实施40亩优质茶叶种植基地项目,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2.32万元,村级账户存款达150万元;2020年,实施130亩优质茶叶种植基地到村项目,当年收益7.84万元,贫困户(边缘户)分红4.704万元。资金固化为资产,村里养起了下蛋的“金鸡”。
推进“双基”建设,焕新村容村貌
——乡村好,硬件基建看得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施宏村也不遗余力。来自市林业局、县统计局的工作队干部,不仅“理直气壮”地从帮扶单位拉来了资金,同时迈腿跑资金,张嘴拉项目。2018年,为了村里向阳、七里组农网升级改造,驻村工作队到市、县供电公司协调,“挤”出项目解决了困扰村组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而这,只是村里变化的一个小小片段。几年来,施宏村共浇筑混凝土路24条约29千米,村庄亮化安装路灯80盏;建成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1处,村级健身广场2个,文化广场6800平方米,老年人活动场所1处,健身器材21件;新修塘坝53口,新建桥涵5座,塘坝综合治理66座,水系治理2.8千米,自来水覆盖全部村民组;村内C类和D类危房改造全部清零;
——乡村好,文化卫生服务好。5年来,施宏村农家书屋建的越来越好,配备书柜6个,椅子20把,图书4400册;村级卫生室业务用房更整洁了,面积共120平方米,现有职业医师1名、乡村医生3人,有床位10余张,能够满足村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诊治;农村卫生厕所改造576个,常年聘用保洁员6名,配备垃圾桶90个,垃圾车8个。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贴心的公共服务也温暖了群众的心。在施宏村,为民服务中心年办件量达6500余件,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带动特色专业户165户,辐射全村900余户实现交易额600万元。通达的道路,让农村人的网购也更加方便了。“咱农村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共识。
真心换得真情,扶贫扶在心上
——没有站在比心更近的距离,去干一件更得民心的事。精准扶贫之初,贫困户因对政策理解不透,信心不够、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扶贫小额贷款“不愿贷”,怕到期还不上而“不敢贷”。施宏村的党员干部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采取干部包片,帮扶联系人、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参与入户的方式,和贫困户“坐下来、面对面”,共同商议脱贫措施,帮助对接银行找资金“来路”,联系龙头企业选好资金“出路”,充分打消贫困户顾虑。在户脱贫上,针对不同贫困户差异,村里一户一策、因户施援,采取产业扶贫与政策兜底互为补充,做实医疗、卫生、教育、救助等基础帮扶的同时,在就业、金融、产业上下功夫,提升贫困户脱贫成效。
——“这几年村里的发展,帮扶单位的‘真金白银’‘真帮实扶’‘真情厚谊’功不可没。”扶贫专干夏锡俊指着村里已满园的茶园,深有感叹。自联系施宏村以来,宣城市林业局每年帮扶村里12万元,县统计局累计帮扶33万元,专项用于发展主导产业和改善基础设施。在调研指导发展集体经济上,来自这些帮扶单位的领导踩着地里的泥,“瞄准主导不放松”,持续帮助推动固定资产能形成、经济开发有前景的茶产业。节日期间,村里的困难党员、留守儿童、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干部收到过来自帮扶单位的慰问;村里的小会议室,党建结对开展过警示教育,县级领导来上过党课;村里的茶叶地里,茶叶种植户们迎来了“专家下乡,技术下地”......
五年来,施宏村累计发展各类产业405户次。周自福的水电经营部,方佳佳的网店、吴玲的网店,邓远琪的肉鸡养殖,张秀国的蛋鸡养殖,刘寿荣的稻虾混养,朱照金的白茶种植,戴忠好的黄魁种植,孙昌富的油茶种植,温则宏的30亩优质茶叶种植,丁安芹的100亩的水稻种植,张清荣的200亩粮油种植,张弟岳的快递业,苏而三夫妇的服装加工,彭忠国的夫妻小吃店……如今的施宏村,一家一户的小产业蒸蒸日上,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立足平凡岗位,抗击疫情汛情
——习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说:“每个人都了不起!”不平凡的2020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平凡的人生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疫情忽来,我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自大年初一起,制定应急预防案,筹集防控物资,做好疫情监测,实行覆盖排查,始终坚守岗位,在村中奋战60多个日夜。为了贫困户不因防疫而返贫,介绍劳动力务工124人,其中县外省内务工1人,镇内务工56人,镇外县内务工13人,省外务工54人;帮助带动脱贫养殖大户购进饲料50吨,销售肉鸡30000只,鸡蛋5000枚;帮助3个龙头企业在3月初底率先恢复生产,带动36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专门开了一间办公室,辅导贫困孩子上网课,做到一户不落,让每个贫困孩子停课不停学。
——洪水来袭,我在!驻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成立防汛抢险应急队伍,带着方便面和矿泉水,轮流换班,在圩埂上连续奋战了半个月。洪水退后,又组织党员干部,迅速开展灾后环境消毒,抓恢复重建项目资金争取,抓农业生产自救和基础设施抢修恢复,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采取针对帮扶措施,确保村中无一户因灾致贫返贫。汛后,紧接着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第四次人口普查、省级交叉互查......12月份在忙完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后,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舒爱民终于可以松下一口气,在爱人的陪同下,到医院做完喉部手术,这已是他发现喉部肿瘤将近1个月了,万幸结果是良性的。手术后不到半个月,村支部的办公室里又出现了他忙碌的身影。
回看施宏村的这5年,村里的茶叶种植从小散户发展,到建起高品质茶叶产业基地;从随处可见的断头路、小土路,到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户户联通;从往昔贫困的丘陵小村庄,绿化美化成省级森林村庄,一个个变化是群众口中诉不完的甜头……
五年来,一桩桩、一件件令人欣喜的变化,都关乎发展,更关乎民生。——用脚步丈量扶贫路,用真情抒写新华章,这是施宏村驻村工作队和两委干部对扶贫事业的用心注解,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