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宣城 > 正文

产业兴 村民富

2020-12-10 17:05:00 来源:中安在线   编辑:李进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初冬时节的宣城市郎溪县毕桥镇大义社区草塘村民组,乡野之间绿意渐退、萧条突显。然而在该社区近万平方米的蔬菜大棚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各种叫得出名或叫不出名的蔬菜分区种植,绿意盎然、生机勃勃。30多座钢架大棚在田地里排列开来,远远望去,十分壮观。

乡村振兴战略同心实践基地。在2019年创建,项目组成后,毕桥镇党委政府及大义社区两委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联动模式,打造了毕桥高效生态蔬菜示范基地,继而以基地为平台,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每天照顾它们,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正在大棚内忙碌着的大义社区草塘村民组贫困户张球玉腼腆的笑着说:“只要基地需要人手的时候就在这里干活,在这里一年能挣5000块钱,只要肯出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放在以前,这样的盼头是69岁的张球玉不敢想象的。曾经的大义社区是毕桥镇三个贫困村之一,发展落后,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茶叶和外出务工。“原来老生病,不能从事重的体力活,主要在家种了几亩田,一年也没有几个收入,外出打工也没人要。”张球玉说。2019年大义社区在市委统战部的关心下,申请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同心实践基地。同年6月,总投资60万元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的同心实践基地建成,32座单体钢构蔬菜大棚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这成为社区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源泉。

基地除了种植蔬菜瓜果外,周边群众还得以通过打零工的方式在蔬菜基地挣钱。“很多贫困户年老体弱,其它农活对他们来说很困难,但在大棚里种种菜、帮帮忙还是可以的。”朱海燕说。记者了解到基地用工最多的时候能达到30多人,而每人每天最低收入是80元,基地第一批蔬菜出棚时就带动了近50户农户增收,并吸纳13个贫困人口及部分少数民族且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我们今年3月15日开始种植西瓜,前期长势良好,纯收入有近五万,九月份补种了一些大蒜、青菜,还有个半个月就可以出售,一直能卖到春节前后,”基地负责人王正林介绍道,“为保证蔬菜质量,连周边的环境也坚持原生态,环保公厕,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蔬菜基地的建设,也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去年我们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超过30万元了,今年我们通过争取扶贫项目以及村集体经济投资的形式,发展到50万元不成问题!”朱海燕信心满满地表示,大义社区将结合本村实际,做大做强富民产业,培育更多的种养大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帮助更多村民就业和自主创业,让全体村民共奔小康,向全面乡村振兴迈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这么重视农村发展,又有很好的政策。我们要抓住机遇,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高起点谋划“十四五”规划,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毕桥镇党委书记邹宗斌说。接下来,该镇将不断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美丽公路沿线林果经济带,并以南漪湖沿岸湖光山色和建成的长何新村美丽乡村民宿经济为依托,构建一个集生态旅游、田园养老、休闲娱乐深度融合的美丽经济综合体。

(余克俭)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